1. 追求快樂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
1不從惡人的計謀、
不站罪人的道路、
不坐褻慢人的座位;
2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
這人便為有福。
—詩篇一篇1~2節
本篇講章的錄音檔:
https://www.mljtrust.org/sermons/old-testament/mans-search-for-happiness/
詩篇第一篇非常有意思,學者們都同意它具有一個極其真實而重大的意義。它無疑是整卷詩篇的導論。這是一卷教導一種哲理、一種人生觀的書。你在箴言和其他智慧書(約伯記、傳道書)中也會看到這點;你也會在聖經裏許多教誨與神學的部分看到這點。但在此以這個特定的詩歌體裁,表達出作者(詩人)的人生經驗—他對神教導的領悟,以及在那個經歷中,神如何帶領他更進一步、更深刻地體會到神要人所走的道路。因此這首詩是一個導論,使得我們可以得著—正如我們期望的—整卷書的基本教導和哲理。
一個信息
就像我已經說過的,它是整本聖經信息的一個很好的導論,但同時也是一個總結。因為整本聖經只有一個信息:它雖然以不同的方式講述,但都是同一個信息。其中有很多不同的環境和地理,有很多的歷史;一大堆君王、王子、戰爭、打仗、出生、婚姻、死亡、數不清的細節,但只有一個主題:就是人(男人和女人)與神的關係、神為我們和我們的救恩做了什麼。
所以,你在聖經的每個部分都看到這點,這也是整卷詩篇的大主題,因此,它濃縮在這首詩篇第一篇裏。那麼,我們可以說,我們在此看到的是整本聖經的精華,講述著關於人與他們在世以及當下的生活。這就是我要你們注意的地方。
我們是受限於時間之下的受造物,這就是新年和過去對我們來說有所不同的原因。我們這樣分割時間,若我們能善用時間,並沒有什麼不好。任何讓我們停下、反思、暫停、默想的事,並使我們從這些事去思想自己與至高神的關係的,都是好事。
有人會說:「但是,你幹嘛要這樣做呢?你是不是有點過時了?在這個現代世界裏,你是不是有點落伍了?你不能講點新的嗎?講點切合實際的東西嗎?你不能給我們一點新的教導嗎?我們活在現代這樣一個科學至上的時代,你不能以當下的生活為主,把你理論與默想的精華教導我們、像其他那些人所想所講的嗎?你何不嘗試預測未來、說說將要發生什麼事情?你何不告訴我們:我們該做些什麼、我們該擔心什麼、我們該叫政府做些什麼?你何不針對世界秩序或如何提高生活品質提供一些新建議?你何不做這些事呢?你幹嘛要回到你那本破舊的老書?你何不做點新事情?」
我認為那是一個合理的問題,我並無異議。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聖經裏的一卷書,就是傳道書:「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一9)。一個都沒有:並無新事!若有人可以指出,我們今日所處世界的情境有別於過往,那麼我們還可以說需要有個新方法,但我想我可以向你們證明並無新事。
人類在今世所處的狀況與過往並無兩樣。你注意看詩人那個時代的人在追求什麼,快樂! 「這人便為有福〔就是快樂〕」—就是這樣!—「不從惡人的計謀,……這人便為有福。」有福—快樂。他們在追求快樂,這位詩人知道,他自己也曾追求過。
今日人類的基本追求仍然同樣是追求快樂。我們不是第一批想追求快樂的人;人類有史以來就一直在追求這個。整個關於人的生命、歷史、文明的故事,就是對這個快樂的大追求。沒有人想要悲慘,沒有人想要憂傷;每一個人都在尋求喜悅、快樂、和歡欣。所以情境是一樣的,沒什麼新事。
你說:「啊,但看看這個世界。」然而,世界也還是一樣,一個充滿戰爭和嫉妒的地方,一個充滿羨慕、惡毒、怨恨、和失望的地方。它並沒什麼改變。也許看起來不太一樣,但它本身和它的本質是相同的。古代曾用的大砲和今日的炸彈一樣可怕,只是形式看來有點不同。但基本的情境,以及這個世上生命的不穩定性,都還是一樣的。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因此沒必要離開這個古老的教導,因為它所面對的是同樣的問題。
但我有一個更重要的理由要你們留意,就是,這是神的教導,而其他的一切都只是人的教導。哦,我知道,哲學家們也探討過這個追求快樂的問題;有些人也寫過他們的烏托邦。這就是所有事情的關鍵:追求快樂,尋求福分。然而你看,怎麼做卻都沒用。我們這裏所說的,是神為得到快樂所開出的處方。神開的處方!所以我回到聖經,因為這書在本質上與其他所有的書是不同的。這不是人的著作,不是人的產品,不是人的發明,不是人的思想目錄或清單。它是神的啟示。它一直都是,並且現在還是。今天的世界和過往的時代一樣(或甚至更加)都需要它。
讓我再加上一個理由。這個教導是歷經體驗所積累的。這書如同詩篇三十七篇所說的:「我從前年幼、現在年老」(25節),一個人在訴說他的人生經驗。所以在此你得到個人的經驗、國家的經驗;能回顧一段歷史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我們自以為知道很多、我們如此聰明、我們如此的與眾不同。但是當你越發回顧與審視歷史,你就越發明白,日光之下真的並無新事。
人類一直以來就面臨這個問題,一直追求他們得不到的快樂。因此,能夠回顧這個歷史記錄,看看其中的人和國家告訴我們的,什麼是錯誤的路,什麼是正確的路,這豈不是一件好事?在這個記錄中,有人說:「我終於找到了,就是這樣!」這就是你眼前所看到的:一個敬畏神律法並付諸實行的人。那是我回去讀這卷書的另一個原因。
然後,最後,這是一本使我們無法迴避的書。它把那個最根本的重大選擇,明明白白地擺在我們面前。這使得我必須大略提一下、整本聖經處理生命難題的方法。聖經和其他書籍或教導的主要不同點—它最偉大的地方—在於它極其簡單。我不知道你是否曾嘗試去讀那些哲學書籍?我覺得它們艱澀難懂!裏面有一大堆專有名詞,誰能跟得上?感謝神,這裏有一本簡單、直接、易懂的書;它把人生問題的複雜性歸納為一個簡單的重點。聖經一直都是這樣。它說:「你面對兩個選擇,並且只有兩個」,它從頭到尾都這麼說。只有兩個選擇:神的路還是撒旦的路;亞伯的路還是該隱的路;雅各的路還是以掃的路。在這首詩裏,有一個好人、敬畏神的人、一個義人。也有一個不信神的、作惡的人。一直都是這兩條路。
因此,聖經是一本獨特的書,它平鋪直敘,把所有的複雜性歸納成一點:你要走哪條路?不是這條就是那條。但當然,它還更深入。它用舉例的方式幫助我理解,這就是這首詩的內容。
哦,惟願我們了解神慈愛的心意!祂要我們知道與理解;祂因著我們的軟弱而俯身,祂因著我們的無知而降卑。祂用圖解、例證、歷史—任何的方式—來使我們認識真理。這正是祂在此所做的。我們看到有兩種人:惡人和義人。我們看到有錯誤的道路和正確的道路,壞的路和好的路,否定的路和肯定的路。這就是好教導的本質:讓我們不僅看到正面,也看到負面,讓我們看到對比,並從例證中得幫助。
那麼,這裏要教導什麼呢?正如前述,我們很想得到快樂。詩人說:「哦,有福的人」,「這個蒙福的義人。」是的,但問題是他怎麼得到的呢?他怎麼達到這點?這就是聖經針對這個最重要議題的教導。你想要快樂,對吧?你希望你無論在什麼情境下都能是個有福的人吧?
這是有可能的!這是聖經的教導,我倣效聖經裏的例子和它的教師們,為了要使這件事簡單易懂,將它分為理論和實踐兩部分。這種方法總是對的。你應該先看理論的部分,再看它叫你怎麼做。那正是這兩節經文所告訴我們的。
那麼,先看理論,那是最重要的。若有人告訴你,你不需要理論,直接動手就好了,別相信他,那是不對的。如果你夠聰明,你會先讀一下、了解一點理論再動手。因此,聖經首先告訴我們,快樂是唾手可得的。我強調這點,因為這是在今天這個世界裏最令人難以置信、最令人吃驚的事;但這是聖經裏的好消息。它照著我們所處的情境向我們說:「快樂、有福是可以得到的。」
很多人在人生初期以為他們很容易找到快樂並能擁有它。他們自認為有別人從不知道的秘訣。我們年輕的時候說:「那些中年人和那些老年人實在是走錯路了。傻瓜們,他們完全不懂;你看看他們—一群過時落伍的人!我們知道,我們有秘訣,我們可以找到它。」我們剛開始的時候都是這樣。我這麼說絕不是出於悲觀,事實證明我們沒過多久就會明白,它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簡單。我們很快就會發現,這世上最令人難以捉摸的,就是快樂。
那麼下一步是什麼呢?大部分的人—幾乎是所有人,除非他們成了基督徒—否則,最後的結果就是很可能會陷入絕望和徹底的無助。詩歌作者所寫的「平安,完全平安,在此幽暗惡世」?* 他們說:「不可能!完全不可能。」
不管我們是否接受,確實有很多人處於這種情境下,事實上,世界上最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悲劇。莎士比亞的知名著作都是他的悲劇作品。世上最偉大的文學作品來自希臘和希臘文學中的悲劇。為什麼?因為人生是很悲慘的。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小飛俠彼得潘追求快樂人生的故事完全不合理。如一位西班牙作家曾經講過的—人生中所有的重大事件,都帶著「生命的悲劇色彩」。
人生就是一場悲劇。這是顯而易見的;我們隨處可見,這是人類最大的問題、也是最大的渴望;他們追求快樂,因為他們發現自己身處悲劇當中。但很多人得到結論說,那是不可能得到的,最後的結果時常是像莎士比亞高明的描述—所有的人在最後一幕都死了。那就是結局—大悲劇!
但有些人更甚一步。他們不僅心存絕望和完全無助,他們還變得憤世嫉俗。他們說:「人生是什麼呢?」我們再說莎士比亞,他看透各式各樣的人,把那些話放在他筆下的一個人物口中;他說,人生是什麼呢?不過是「一個傻瓜所講的故事,一大堆的聲音和憤怒,卻完全—沒有意義!」那就是犬儒主義。人生就是「一個傻瓜所講的故事」。當你回顧人類的歷史時,你不禁感慨,真是這樣。看看那些戰爭和為戰爭所做的一切預備,完全只是愚昧、愚蠢、和瘋狂!人是一個傻瓜,是一個愚昧人。
憤世嫉俗的人看到這點並大聲疾呼。有些詩人已經表達了同感;這裏有個例子,是首標準的憤世嫉俗的詩: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薩維奇•蘭德(Walter Savage Landor)*
那是今日一種司空見慣的態度。另外一位這麼寫道:
既然人人生來要死,
並無人能吹噓幸福,
對於世事同說一辭,讓我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如朝聖者走向定點,
世界只是過棧,死亡才是旅程終點。
—德萊頓(John Dryden)*
他說:「好吧,別太高興,也別太悲傷;就盡力而為吧,不必後悔,也別存盼望。」憤世者說:「無論你在何處或做何事,總有一隻蒼蠅在膏油上。」「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一2)。這是世俗智慧的結論。你從世上非基督徒口中所聽到的,常是這一類的結論。他要不然就是陷在絕望裏,要不然就是以他憤世嫉俗的態度冷眼旁觀、評論人生。
聖經回答了所有這些問題並否定它們的觀點。它說:「你說得有一點道理,但是⋯⋯你漏掉了一個重要的因素:神!『這人……有福。』」即便在這樣的世界裏,人還是有可能得到福分的。「平安,完全平安,在此幽暗惡世」?—是的。「惟主寶血在心平安自至。」這是對絕望、無助、無神的憤世主義一個重大的異議。這是我在詩篇第一篇的理論中最先看到的一點。
其次,再說一次,聖經是獨特的,與其他任何東西不同。它告訴我們,在這裏一開頭就說,我們得不到快樂是因為我們找錯地方了。原理就在這裏。大部分的人說:「我要尋求快樂!」然後他們就到處去找。我親愛的朋友們,等一下,坐下來等一會兒,先看看原理。你必須先學會去哪裏尋找快樂。因為如果你沒找對地方,你永遠都找不到。如果你一開始就走錯路,你就會走到一個錯誤的終點,就是那麼簡單。所以你必須先把原理搞清楚。對於追求快樂的秘訣,聖經就有它的原理。
一些重要的否定
第一個否定是:快樂始終不受環境的影響。這難道不重要嗎?我們不是都以為我們的快樂取決於情境嗎?口袋裏有錢、天氣很晴朗、一切都那麼順利。但我若失去錢財或狀況不順,我怎麼會快樂呢?人的快樂倚賴環境、事件、情境,當你想著未來美景的時候,無疑你會對自己說:「若這事發生了,那該多好!若是沒有那就慘了,我將永遠得不到快樂。」哦,那是多麼錯誤的想法呀!這是聖經教導的第一個原則:快樂並不取決於那些事物。
第二個否定是—這是聖經裏最大的智慧—不要把快樂當作追求的目標,不要只是追求快樂本身。它只是另一個東西的副產品。「追求快樂的人有福」了嗎?不是!「不從惡人的計謀……;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並不是在追求快樂。這就是智慧的本質。如果你只是追求快樂並為它而活,你永遠得不到它;永遠得不到!
這裏有一個重要的信息,讓我用新約聖經的方式來講。聽我們的主說:「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不是那些渴慕快樂的人有福,而是「飢渴慕義的人有福(快樂)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太五6)。會得到福分的,不是那些想追求自己快樂的人,而是那些追求神的義的人。
再來,看看祂在登山寶訓之後怎麼說:「注意聽」,祂其實在說:「你們搞錯了。你們憂慮『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我的快樂建立在吃、喝、穿著之上,那明天要怎麼辦呢?』」我們的主說:你們這些可憐、瞎眼的人啊!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其他)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1、33)。
他們要錯東西了。你若追求快樂,你永遠得不到;它會一直避開你,它會一直遠離你。你以為你已經得到了,但它突然就消失了;就像是追逐一個眩目的氣泡—你抓住它的那一霎那,它就在你手中破滅了,什麼都不見了。聖經說:「不對,不對,這就是問題所在,搞清楚原理。千萬不要只追求快樂本身。它始終只是一個間接結果。它始終只是另一個更重要東西的副產品。」從正面來說,聖經告訴我們,「快樂只建立在兩件事上。第一:我們與神和祂的公義之間的關係。第二:它是取決於我之所是(我是誰),而不是將發生在我身上的事。這就是秘訣。」
哦,這是一本多麼深奧的書!人們為何不聽它的話呢?我很喜歡引用莎士比亞說過的一句話,它說得很好:
親愛的勃魯托斯,要是我們受制於人,
那錯處並不在我們的命運,而在我們自己。*
那是在於你自己,而不是你的境遇。「兩個人從監獄的窗子向外看;一個人看到地上的泥濘,另一個人看到天上的星星」(編按:關於這段話的原作者,眾說紛紜)。他們所處的情境是一模一樣的,但兩人有多大的差別!那個差別在於個人,而非他們所處的環境。
河床旁的一朵報春花,
對他來說只是一朵淡黃的報春花,
僅此而已。
—華滋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這是一種人;但還有另一種人:
那一朵盛開的小花卻勾起
令我不禁落淚的塵封思緒。
—華滋華斯‡
這就是「情人眼裏出西施」。不是由情境、遭遇來決定你快樂與否;而是取決於你和神的關係,它取決於你自己的所是。這,就是原理。
我們接著來講實踐,它還是一樣的簡潔明瞭、一目了然。我們若有人落入地獄,實在是咎由自取。你絕不能說因為神的信息太難懂和太複雜、所以你無法遵守。這不是基本知識嗎?不是非常簡單嗎?詩人並沒有只講原理;他還列出細節,因為他太了解我們了。
那麼,怎麼實踐呢?他說:「不從惡人的計謀,……這人便為有福。」這裏再次以否定語開始。我們都不喜歡否定語,對不對?我們都太聰明了;別告訴我們不能做什麼事!我們要聽的是什麼事可以做。這不就是我們現代人的態度嗎?聖經總是說:「不可⋯⋯不可⋯⋯。」它當然這麼說!為什麼呢?
以否定語開始
當一個人面對人生的時候,能明白為何要在肯定語之前先講否定語,這是很重要的。這裏列舉了幾點原因:首先,聖經以否定語開講,因為它是世上最實事求是的書。它始終先考慮世界現實的情境。但我們不喜歡這點,我們喜歡以美麗的畫面為起點!我們要開始人生,我們就說:「我們將會很快樂」;所以我們就編織一幅美麗的圖案。我們就開始作美夢,這就是我們得不到快樂的原因!你必須一開始就面對現實;你必須認清世界的現況。我知道這聽起來很令人難受,因為沒有人喜歡這麼做。
我在此想到一個愛爾蘭人的故事。曾經有一個在愛爾蘭旅行的人,問一位在路邊工作的人說:「我的朋友,如果你要去都柏林,你會走哪條路?」那位愛爾蘭人的回答是:「我不會從這裏出發。」這是一個寓意十分深遠的故事,不是嗎?但從屬靈的角度來看,我們都是愛爾蘭人。「你怎麼去呢?」「我不會從這裏出發。」正是如此!換言之,你不想面對自己。你想要從別的地方開始。你想要一躍千里,你想要坐你的私人飛機直奔快樂。但我親愛的朋友們,你身在你所處的地方,不論如何你必須從那裏開始。這就是現實。聖經從不避開事實;它迫使我們面對現實,這在世上是獨一無二的。它是最誠實的一本書。
其次,聖經時常以一個否定的指責開始,因為它必須先告訴我們,在這世上的人生是邪惡的。人類沒有指望,除非他們被宣判有罪。首先他們必須認清,他們現在這個樣子是錯的,並且這整個世界都是錯誤的、邪惡的、壞透了的。「不從……,這人便為有福。」它向我們大聲疾呼,我們迫切需要它把我們拉出來。世界說:「人生很美好,不是嗎?」聖經說:「不是,它充滿污穢和醜惡。」
第三,聖經時常以否定語開始,因為你需要一位靈魂的好醫生—或最起碼—在你急忙治療之前,最好要先有個診斷。你在塗膏藥之前,必須先花點時間來看看是怎麼一回事。但我們通常都不喜歡這樣。我們總是說:「給我們一個新藥;給我們一點東西來止痛;給我們一點東西讓我們快樂。」不對,不對,如果你是一位好醫生,你會說:「這個人的問題出在哪裏呢?我得研究一下,我得檢查一下。」你必須看他的病歷,你必須反覆推敲,你必須深入鑽研,直到你找出病因。但你若在找出病因之前就開始治療,那麼你是個不道德的醫生。這就是整個世界在做的事,它不喜歡下診斷書。它說:「你來,我會給你一場表演,我會給你看點東西。是你這輩子從未看過的好東西!」然後世界立刻給你一包你想要的東西,但它其實沒法給你。你必須先經過診斷並找出病因。所以你要面對的問題是:你自忖,「如果你想要快樂,那麼首先要問的是,你為什麼不快樂呢?」這很合理,不是嗎?
第四,得救恩的第一步,始終是認識罪的邪惡和悔改的必要,悔改並相信福音。施洗約翰始終是主耶穌基督的先鋒。認罪始終在赦免和饒恕之前。沒有人能找到快樂,除非他終於遠離邪惡,並將自己轉向神。
接著—這是最重要的—讓我把第五和第六點放在一起來強調它。聖經把否定語放在開頭,是為了告訴我們,神對生命和救恩的道路,與我們所知所想的完全不同。聖經說:「快樂之道不是你或其他人所幻想的那樣。你若前來聽我的話,你必須做好準備來得一個驚奇。你必須準備來聽你這一生從未聽過的話。那是超乎你想像的,是創新的,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正是這樣!這不是來自人,而是來自神。這不是來自世界,而是天國降臨。這是永恆進入時間,這是完全不同的。通往幸福的道路是 不。它不是我們曾經所信所想的。人類即使在他的全盛時期也想不出來。這是神的道路,它是奇特的。
細節
那麼,關於否定語的解釋,我們現在來講實際的細節。其實很簡單,我必須避開什麼呢?首先是「惡人的計謀」。「不從惡人的計謀,……這人便為有福」,這就表示,你若想要得到快樂,第一件事就是不要聽現今世界的價值觀;那是無神、悖逆神、不認識神的人生觀。
這就是世界之所以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原因,因為它是不敬畏神的。詩人在另一處提及惡人時說道:「他一切所想的,都以為沒有神」(詩十4)。聖經說:「若你想要快樂,就不要跟從惡人的計謀」;而這裏所指的「計謀」,就是那些不敬畏神的人叫你做的事。他說:「別浪費時間去教會了;別浪費時間去讀那本叫聖經的老書。它已經過時了,過氣了;科學才是當下寵兒!那沒什麼用。別相信神;相信你自己吧!」
惡人!那就是他的計謀。他相信自己的謀算,他相信自己的理解,他相信自己的知識,雖然他必須承認—就像過去幾世紀以來,科學家五十年前所相信的事情,今天已經成為笑柄。並且今日所相信的事,無疑在五十年後也會被恥笑。但他還是相信:他相信自己的道理、他自己的觀察和發現;他相信他自己和他自身的能力,他摒除神和一切與神有關的事。這就是惡人的寫照。
但在此譯為「惡人」(ungodly)的,其原文是個很有意思的字。這個字的原意有一種煩躁不安的感覺。惡人必然會不安,因為他並不是真的知道,他的知識是依情況而定的;他必須一直修正他的理論,因為總有一些新發現的事情會推翻舊的。我這個年紀的人還記得以前學過,原子是無法分離的,它是物質裏最小的粒子。原子:是最小的東西!那種確定的口氣呢?早就沒了,已經完全被推翻了。聖經說:「因此,不從惡人的計謀。別聽他的!」
其次,「不站罪人的道路。」這不需要解釋了:你若想要快樂,就必須遠離世界的方式、遠離罪人的道路。他只是憑著血氣生活,他只為了吃喝玩樂而活。我不是說吃喝不好,而是說你絕對無法用那種方式找到快樂。從來沒有人因此而得到過。他們以為得到了;很快就發現其實並沒有。不站罪人的道路:它絕無法給你帶來快樂。
然後,第三點,「不坐褻慢人的座位。」那些人是誰?他們是嘲諷者。他們嘲笑所有與神聖和聖潔有關的事情。他們是那些自以為聰明、嘲笑所有宗教、並嗤之以鼻的人,他們嘲諷神、祂的律法、和祂的典章。他們輕蔑所有在生命、婚姻、和其他事物中神聖的部分。這些人嘲笑道德和正派,他們說那是「自我表現」。
這些是當今受歡迎、喜歡拿所有事開玩笑的人;沒什麼值得尊重,沒什麼值得仰慕,什麼事都可以拿來嘲諷和開玩笑—包括神。看起來多聰明、多輕鬆;大家都追捧!褻慢人、嘲諷者的座位,那只是一些耍手段的操控者,是一群沒有靈魂、不懂生命價值的人。他們是一群沒內涵的人,只是耍耍小聰明而已;沒什麼寶貴的,沒什麼珍惜的,沒什麼美麗的,沒什麼潔淨的,沒什麼堅守的,什麼都沒有。
這就是詩人告訴我們的細節:「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這人便為有福。」在此是否有一個發展進程?我認為有。從(或譯「走」),站,坐,這是一個很好的描述,顯示罪對我們逐步地掌控。那些不好的行為和邪惡的習慣,會逐漸挾制我們的靈魂。你起先只是跟從它,你說:「哦,我不會受它控制,我還在走路,我還在前進!」是的,但很快地你就會同站而不只是跟從。然後接著就是同坐。它會緊抓著你,直到你坐下為止。
這個進展也顯出另一面,就是人逐漸被罪所痲痹。它顯示人如何從最好的一面開始變壞,結果是,他們坐在一個角落說:「人生有什麼意義呢?讓我們及時行樂吧,因為明天我們都要死了。」「褻慢人的座位」,這是何等的描述!他們坐在那裏,沒用也不動,什麼事都不做,他們沒有任何貢獻,只是坐在那裏抱怨和耍嘴皮子。褻慢人和嘲諷者,千萬別聽他們的話,他們是最不快樂的人。他們失去一切、也沒有任何盼望,他們只是坐在那裏被罪和邪惡所痲痹。
快樂的秘訣
好了,那些是否定語。現在我來給你一點肯定語。這其實就是我一開始告訴你們的理論。這就是快樂的秘訣—就是人「喜愛耶和華的律法」,而非那些哲學家的智慧、或所謂的思想家的見解。不跟從那些不敬虔之人自己的默想和思考;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聖經)—神的法則,舊約聖經和新約聖經,律法和福音。這就是我所需要的一切。神的那條通往快樂之路,它就在我眼前。
而且你注意到,那些喜愛律法的有福之人,他們不只是追求知識,他們不是為了怕罪的後果而不得不讀。他們不是只想從其中得益的功利主義者。「誠實為上策。所以我為了要出人頭地,有些事有所不為。」這不是他們的態度。他們喜愛耶和華的律法。他們以認識律法為樂。他們說:「這豈不美好?」他們「晝夜思想」,是因為他們說:「沒什麼比這更好的了。其他所有的都是虛空、假冒、夢想。就是這個!神的真理、神的智慧—多麼奇妙!它管用,它給了我所想要的。」他們以它為樂。這就是快樂的人。
讓我以詩人本身的話來向你解說。我們的譯本不像原文那麼好。我們這裏讀到的是「這人便為有福」,詩人原文寫的是「哦,這人所蒙受的福分!」為什麼這麼寫?想要描繪福分的充足性、多樣性、和全備性,詩人說:「我無法描述它。哦,這人所蒙受的福分,⋯⋯它多麼美好!」我們來聽聽約翰˙牛頓(John Newton)如何用精簡的句子表達了這一切:
請看永遠活水滔滔,
湧流來自永遠愛,
無窮活泉供你兒女,
永無缺乏的恐懼;
誰能覺得困倦乾渴,
當此活水長湧流?
恩典堅如賜恩的主,
歷盡年代仍屹立。*
這是知道罪得赦免的福分。這是知道我過去所做、所想、所說過不潔的、不配的、有罪的一切,都因著基督為我而死,已經被神在祂的愛中除盡了的福分。哦,這是知道舊事已過、不再被提的福分!已經都被赦免和饒恕。
還有什麼呢?還有在基督裏的生命,在神裏面的生命。我們的主說:「我來了是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就是這樣。從神得到生命的福分、平安和喜樂,以及這種豐盛、這種完全。他們可以出入得草吃(約十9),並永無止盡。
你前我遇浩大恩,
恩足赦免我罪深;
醫治活水望湧流,
使我清潔蒙保守。
你是永遠生命源,
望在我心成活泉;
從我裡面來湧流,
一直湧流到永久。*
你曾否享有這種福分?你是否知道這種快樂?你以聖經為樂嗎?你是否以神為樂?以主耶穌基督為樂?你是否喜愛默想永恆的喜樂與榮耀?若是你有,那麼不管世界如何變化,你都會繼續蒙福,你都會一直快樂;沒有什麼事情能把它奪走,它就在你心裏,那是你和神之間的關係,與世事環境無關。
你怎能得到這個呢?你無法使自己喜歡聖經,你試試看就會發現它根本行不通。你無法使自己成為一個義人、一個好人,你太軟弱了。別把它當成你的新年勵志,它們一下子就不見了。要得這種福分只有一個途徑:就是來到聖經面前。它會對你說:「注意聽,你不快樂和感到悲慘,是因為你活在這個人類犯罪墮落的世界裏。你必須從裏面出來。」但你能怎麼辦呢?你可以試試看,但你絕不可能靠自己脫離。
聖經說:你自己沒辦法,但「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十九10)。聆聽這些教訓,這是神的誡命,它告訴你,悔改並相信福音。承認自己的罪,承認自己的失敗,相信拿撒勒人耶穌是神的兒子,祂降世為人並死在十字架上,是為了要擔負你的罪孽,使你自由,讓你與神和好,給你新的生命,使你得到永生的基業。
你要相信它!你就會發現祂賜給你新的生命。你會成為一個新人。你會發現你真的喜愛聖經,你會「喜愛耶和華的律法」。你會渴望讀它勝於一切,你將不再對世界和其中的樂事感到興趣。你會想要更認識神、更認識基督、和榮耀的盼望。
慈愛救主,我若蒙恩,
得永居住錫安城,
任憑世人譏笑惋惜,
靠主聖名得光榮。
世間一切富貴榮華,
必如夢幻盡煙消,
真正福樂,永久財寶,
錫安居民方知曉。*
你知道這樣的「福樂」和「珍寶」嗎?留心聽這個智慧。這是道路,唯一的道路。別理會那些不敬虔的人—他的說法、他的行為、他一切的事。要相信神在基督裏的信息,以你的心接受它,將你自己交託給祂,並求祂把這個新生命澆灌在你身上,那是唯一能使我們得福的生命,並且不論世事如何變化,它都能使我們繼續蒙福。
* 編按:出自畢克斯特(Edward H. Bickersteth)的詩歌〈平安,完全平安〉(Peace, perfect peace);參《頌主聖詩》(香港:道聲出版社,1975),454首。
* 編按:蘭德,〈生與死〉(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life and death),譯文出自楊絳。
* 編按:出自德萊頓的詩作《帕拉蒙與阿賽特》(Palamon and Arcite)。
* 編按:莎士比亞,《凱撒大帝》(Julius Caesar),第一幕第三景,第140-141行。
† 編按:華滋華斯,《彼得˙貝爾—一個故事》(Peter Bell – A Tale)。
‡ 編按:華滋華斯,《頌歌》(Ode)。
* 編按:出自約翰˙牛頓的詩歌〈美麗錫安,我神聖城〉(Glorious things of thee are spoken),參《聖徒詩歌》677首。
* 編按:出自查理˙衛斯理的詩歌〈耶穌,靈魂的愛人〉(Charles Wesley, “Jesus, lover of my soul”),參《聖徒詩歌》496首。
* 編按:出自約翰˙牛頓的詩歌〈美麗錫安,我神聖城〉(Glorious things of thee are spoken),參《生命聖詩》21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