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急迫的需要

教會急迫的需要 卡森(D. A. Carson)著 潘秋松譯 在當今西方世界的教會裏,最緊急的需要是甚麼?對這個問題有許多不同的反應。正如在政治領域,有時候單一問題群體抓住了眾人的注意力,暫時地控制了全國的討論;在教會領域也是這樣,存在一些群體,它們對一切問題所關注的焦點和答案都只有一個。 教會中有些人說,我們需要的是在性行為方面的純潔和生育問題的教導。毫無疑問,這些問題的現狀令人觸目驚心。幾年以前,《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刊登了一個民意調查的結果,在加州好幾個教會單身團契——未婚和離婚人士小組,年紀通常在二十到三十五歲之間——超過百分之九十的男女,曾經或者那時正處於非法的性關係中。也許你會說:「啊,那是在加州;你還能夠指望甚麼呢?」但是,《領導》雜誌(Leadership)最近刊登的民意調查一點也不鼓舞人心。針對全美福音派教會的青少年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些參加教會聚會的年輕人,十八歲或者更小,超過百分之四十都有婚前性行為(全國的比例大約是百分之五十四)。離我們家二十五哩範圍內,最近幾年至少有四位牧師因為道德敗壞毀了自己的服事。在北美和歐洲,好幾個宣教委員會的主任平靜地跟我說,在過去的五年,他們處理的宣教士不道德的性行為問題,比前三十、四十、或五十年處理的還要多。 一隻青蛙落入熱水中,會迅速地跳出來;但如果同一隻青蛙落在冷水中,水溫緩慢地升高,牠會平靜地被煮到死。如同這隻眾所周知的青蛙一樣,我們的文化正在緩慢地加溫,毀滅我們。 透過雜誌、收音機、報紙、電視、和網路,色彩鮮明、歌頌情慾和暴力的內容,侵入我們的家庭。三十年以前不許進到任何社區電影院的色情節目,現在卻隨處可見。錄放影機、有線電視和收費電視的發明與普及,已經把數百萬人暴露在形形色色的色情節目中,這些節目甚至到今天都還不能在公眾電影院放映。稍微瞄一下任何雜貨店結賬台旁的雜誌架,都可以顯示出我們正屬於被性困擾的文化。 但是,問題還不光是那樣。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估計:將來死於愛滋病(AIDS)的,必不少於一千萬人,不管醫學上有甚麼發現。毫無疑問,少部分愛滋病患者是完全與任何不端的性行為無關的︰已經染上愛滋病的血友病患者,無辜的配偶,受感染的母親所生的孩子,和共用骯髒針頭的吸毒者。但是,這種疾病是因為濫交(包括同性和異性)而蔓延,卻是毫無疑問的。如果濫交的行為可以遏阻,這種疾病也就會消失。 另一些人認為,教會最急迫的問題不在於個人的道德,而是與生育有關的大政策。對於接受要求而施行墮胎手術的寬容政策由來已久,但基督徒卻覺得義憤填膺︰不少人認為這個問題是當代西方教會最緊急的挑戰。 神知道我們在性和生育問題上需要純潔。但是,我們還是坦率地承認︰一些不大認識神、沒有永生的社會,有著高度的性純潔。例如,與任何西方國家相比較,很多回教(穆斯林)國家,表現出高得多的性貞潔、和低得多的墮胎比率。這肯定不是我們最大的需要。 還有一些人說,教會最急切的需要是在金融領域結合誠實與慷慨。本書的讀者有多少人在所得稅申報表上欺騙?發現這一點可能是很令人困窘的。在很多西方國家,有一段時間,一個生意人口頭的承諾,就像一分書面合約一樣具有約束力;但是,如今已經不再是這樣了。一些原來名聲響叮噹、十分可靠的金融商行,都已經面臨了大規模的腐敗了。 在二十世紀八十和九十年代,重返一種比較保守的生活模式,最驚人的特性之一,是它裏面所包裹的是十分貪婪的心態。五十年代的保守主義,脫胎於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和四十年代的世界大戰︰父母更加努力工作,要為他們的孩子建造一個更好的世界,是他們自己不曾見過的世界。但是,新保守主義比較少為將來設想,更少為孩子設想。我們想要把自己的儲蓄一筆提光,然後把它花掉;我們希望政府盡可能為我們服務,但是延緩稅款,我們的孩子就必須為我們的過度花費而來償債。銷售技巧無所不用其極,要使我們以為愉快與獲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商人幾乎刷爆了他們所有的信用卡;社會地位與可以見到的財富緊密結合在一起。 當然,在某個層面上,貪婪成了這個墮落世界中每一種文化的特性。但是,在過去十年間,赤裸裸的財富崇拜已經在西方世界變得如此大膽,如此駭人,如此普及,為了能買更多的東西,我們有許多人幾乎願意作任何事情——包括犧牲我們的孩子。因此,我們所需要的,是誠實和慷慨,一種新的自由,可以免於這種受財富奴役的可悲狀態;這種奴役狀態正在侵蝕我們的決心,腐化我們的方向。 神知道我們需要得著釋放,脫離這種猖獗的唯物主義。但是,我們卻不得不坦率地承認:有一些不認識神的社會,不像我們這樣信奉「我要更多」的信條!這怎麼可能是我們最大的需要? 那麼,有人可能會說:「好吧!我們在這個屬靈衰退的時刻,所需要的是傳福音和植堂。世界人口數字正在攀升。「宣教」也不再被認為是必須在「海外」進行的事情。大多數西方國家的種族多元化趨勢越來越大。據報導,美國的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更正教徒,在公元2000年左右將只佔人口總數的百分之47。如果我們問:多少有效的傳福音已經在芝加哥的西班牙語裔,在雪梨的希臘人,在倫敦的阿拉伯人,或者在溫哥華的亞洲人當中,我們在傳福音的託付上盡了多少責任、果效如何?我們必然覺得汗顏而低下頭來。世界級城市繼續吸引這個世界大部分的人口,但是在大多數的西方國家,教會的力量(無論這「力量」有多薄弱)都是在鄉村和郊區而不是在都市。雖然在一些地方可以見到奇妙而明亮的光景,但基督徒普遍是不熱中於傳福音,就算是順服主的命令宣講福音,也沒有見到多少果效。 是的,我們迫切需要更多且更有效地傳福音。但是,我們也必須不客氣地指出幾個令人憂心的事實。那些在世界級的佈道會中公開表示信主的人,有多少人在公開決志以後五年還繼續維持這個信仰?經過仔細研究的結果,大多數研究都同意的比例是百分之2到百分之4;也就是說,根據一些外在的標準(包括參加教會聚會,有規律地閱讀聖經等)來評估,在這樣的聚會中公開表示要信主的那些人,經過五年以後只有百分之2到百分之4是沒有改變初衷的。 這樣的統計數字實在驚人;但縱使是這樣,還不能顯出問題有多嚴重。公開表示信主的人,有很多好像認為基督教是他們已經忙碌不堪的生活裏的添加物,對於他們的視野和所有的目標,並不具有支配、限制、和塑造的作用。專門研究美國宗教的普林斯頓宗教研究中心(Princeton Religion Research Center)已經證明:在過去十年間上教堂的美國人略有增加,但是,公開表明自己是基督徒的美國人,認為基督教和道德存在必然關係的人數卻有明顯下挫的趨勢。一個令人悲哀的事實是:很多美國基督徒正返回不成熟的異教︰一般的異教徒可能非常虔誠,但這樣的虔誠卻未必對倫理、道德、自我犧牲、或者人格正直方面有任何影響。

Read More »

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嗎?

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嗎? 古德恩(Wayne Grudem) 當我開始解釋為什麼我認為「基督徒應該對政府有重大的影響力」時,有些人會問我是不是認為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 我們不能簡單地以「是」或「不是」回答這個問題,直到我們能夠更仔細地定義「基督教國家」是什麼意思。那就是為什麼這個問題有時候會令人感到很懊惱——  不同的人對「基督教國家」一詞有不同的理解,因此,雖然他們用了同樣的詞語,所講的卻是不一樣的東西,導致彼此產生的誤解。 這裏有幾個可以附加於「基督教國家」的意思,我會按照不同的意思對上述問題給出不同的答案: 我認為最高法院說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似乎是按照上面的第三和第四個意思,。基督教對美國的重大影響有悠久的歷史。 任何宗教信仰均不得作為擔任美利堅合眾國任何官員或公職的要求或資格。(第六條第三節) 總結來說,我們可以怎樣回答這個問題:「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嗎?」這完全取決於這個人對「基督教國家」的定義。其中五個可能的意思會帶來肯定的回答;至於其他四個可能的意思,回答卻是否定的。由於「基督教國家」在各人的思想中有許多可能的含意(可能比我想到的更多),我不認為這個問題有助於當前的政治討論,只會帶來爭執、誤解和困惑。若想以「美國是一個基督教國家」作為你的論點,為免引起混淆,我認為應該就我上面列舉的擴展意思加以說明,這樣會使你的論點更顯清楚明朗。 [1] Albert L. Winseman, “U.S. Evangelicals: How Many Walk the Walk?” Gallup.com (May 31, 2005). www.gallup.com/poll/16519/US-Evangelicals-How-Many-Walk-Walk.aspx。 摘錄自古德恩著,韓黃梓恩譯,《聖經政治學》,90-92頁 根據聖經觀點理解現代政治議題的完整資源

Read More »

細拉

三十九5. 細拉。是一個小小的詞,但解釋起來卻不是小小的困難。《武加大譯本》的譯者常將它排除在聖經之外,好像這個詞是不恰當的。但願他們多想一下,他們是否處於啟示錄二十二章19節的咒詛邊緣。古代的詮釋者並沒有過多地解釋它,我們的譯本對此也沒有多做解釋。但是,我們既然看到,「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羅十五4),而且「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太五18),就有充足的理由效法博學之人的榜樣,並接受他們的鼓勵,去探究聖靈的心意,因為是聖靈命令寫下它,並且交付給我們的。在這裡,我寧願如同水晶玻璃,把古代的真實面貌呈現給你,也不願使用我自己的任何新構圖或新繪畫呈現給你。 細拉在聖經中提到七十四次,其中七十一次在詩篇裡面,三次在先知哈巴谷書中,那也是以詩篇的型式寫成的;它總是被放在詩篇或詩句的末尾,只有四個地方除外,在那裡,它就像行星中間的太陽一樣,將前面的詞與隨後的詞結合起來,並且把光芒傳遞給兩者。它在古代有三重用途,第一種與音樂有關;第二種,與它要處理的問題有關;第三種,與聚集在主聖殿中的人群或會眾有關的教導。後兩者在我們基督徒中可能仍然佔有一席之地,因為他們被嫁接到基督這樹幹上,猶太人卻從那裡被砍下來;但我們就不能從第一種正確地吸取他們曾有的營養。 一、首先是與音樂有關。王室的詠唱團(代上二十五1~6;詩六十二篇標題;代上十六41)藉著它學到五件事: 當詠唱團來到細拉的時候,要稍作停頓、停止或暫歇,並默想一下前面提到的事情。 他們從那個停頓和間歇知道,當大衛王向百姓說預言,並用響亮的鐃鈸讚美神的時候,他在那一刻受到感動並教導了一些新的教訓。因這個理由,人們嚴肅地說,當他們聽見突然出現的聲音,它們要屏息側耳來聽,說,聽!看,瞧!當大衛的心受到神聖靈的聲音擊打,音樂停下來,停止了,他就這樣檢視自己:「耶和華啊,請說,僕人敬聽」[撒上三9]。 細拉表示音樂在某些曲調中的變化和變奏,或韻律或意義上的變化,或是節奏的分岔,或是某種音樂停止,無論耶柔米(Hierome)對此有何顧慮。《七十士譯本》經常遇見希伯來文本的細拉,希臘文版本翻譯為歌曲的轉變。 細拉用來指示歌唱者,他們要在標示出細拉之處把同一節經文再唱一遍。 最後,細拉指示歌唱者,要提高和拉高他們的聲音,用更大的聲音和響亮的鈸來讚美神。細拉呼召他們以樂器更響亮的弦和高亢的聲音。 但是,既然猶太人和諧甜美的旋律淹沒在他們輝煌聖殿的廢墟中,到目前為止我們對他們的音符仍然不熟練,這確實阻礙了我們對它的註釋。但願這個註解可以滿足讀者對於細拉在「音樂」這面的意義。 二、細拉與聖經本身的經文,或經文所要處理的事情有關,可以分成五個分支。 有些人認為細拉只是一種語言的裝飾,用甜美的強調來修飾語言;或是用一個無關緊要的詞來完成和聲,以免詩句因缺少一個註腳而停止,但這種推測是站不住腳的,並且與事實相去甚遠。 細拉不僅是對言語的熱愛,而且還表示這節經文、內容或整首詩篇的結尾,細拉永遠出現在整首詩篇和某節的結尾,只有以下四處經文不受到這個規則的限制:詩篇五十五篇19節[《呂振中譯本》、《新譯本》、《恢復本》、《和合本修訂版》],五十七篇3節[《呂振中譯本》、《新譯本》、《恢復本》、《和合本修訂版》];哈巴谷書三章3、9節。正如我們在一本書、一首歌或一首詩的末尾寫上「完成」(finis)一樣,猶太人同樣在任何頌歌或作品的末尾或結束寫上「細拉」、「平安」或「阿們」。今天,現代的猶太人,聽從以便.以斯拉(Aben-Ezra)的意見,將「細拉」與「阿們」視為同義詞,在他們的墓誌銘和祈禱文的末尾分別使用兩次或三次:像這樣:「阿們、細拉、阿們、細拉」,這個見解可以從某些特別的詩篇以細拉結尾得到支持(詩三8),而詩篇的數卷則以「阿們」結尾。因為詩篇分為五卷,其中四卷都以「阿們」—但願如此—結尾。正如你會發現的:第一卷結束於詩篇四十一篇13節;第二卷結束於詩篇七十二篇19節;第三卷結束於詩篇八十九篇52節;第四卷結束於詩篇一○六篇48節。 細拉是藉著過度推進和擴大真理,以誇飾或例證來闡述真理,使真理本身和它的意義更加清晰和明顯,就好像我們會說:「那太好了!」或「那太棒了!」有時是以加重的說法「荒唐」、「無法忍受」、「可怕!」:「神從提幔而來、聖者從巴蘭山臨到。〔細拉〕」(哈三3)。這裡的細拉指神帶著極大的尊嚴、超越和極大的威嚴降臨。「有許多人議論我的魂說:『他得不著神的幫助。』〔細拉〕」(詩三2)。細拉,他好像是說,哦,荒唐而可怕的褻瀆,將一個孩子從天父的恩寵交通切斷,並限制祂的憐憫,祂的手本是無所不能,要釋放所有依賴祂的人脫離危難。 細拉用來宣告那首詩篇或那節經文所啟示之真理的永恆性,雖然或許這個真理只是從那個時候才開始向教會顯明,或者在那個時候比以前的時代更充分地啟示出來。然而,在它第一次公開宣告的時候,那些獲悉或接到它的百姓都被說服了。因為這是永恆不變的真理,並且將永遠持續下去:例如,「救恩屬乎耶和華;你的賜福臨到你的百姓。〔細拉〕」(詩三8)。他彷彿是說,神已經拯救,也必永遠賜福給祂的百姓;這是不容爭辯的真理。主的憐憫永遠長存,這個教訓是永恆不變的(詩一三六4)。 細拉確實指示他們要認真地默想那些刻有細拉的主題,因為這些主題包含值得特別注意、默想和記憶的內容,或者是與基督有關的啟示:「榮耀的王是誰呢?萬軍之耶和華,祂是榮耀的王!〔細拉〕」(詩二十四10)。有關恩典的奧秘:「萬軍之耶和華與我們同在;雅各的神是我們的避難所!〔細拉〕」(詩四十六7)。關乎人的責任(詩四4,三十二5)或人的脆弱(詩九20,三十二4)。正如鑽石比其他寶石更有價值,太陽比行星更輝煌,這些句子同樣比聖經的其他部分更輝煌。雖然乍看之下,細拉出現的情況並非總是如此,還有其他沒有細拉的聖經文本比它們更優秀(如果可以進行任何比較的話)。但如果我們深入研究這句子的場合、範圍、性質,我們會更願意接受,當我們思考的時候,這是聖靈的慣常做法,為了給我們獨特的指示和益處,提出較低和次等性質的事物,好供我們最深入默想。例如,詩篇九篇16節:「耶和華已藉祂所施行的審判將自己顯明了;惡人被自己手的工作纏住了。」這節經文以「希迦庸,細拉」結束,它的意思是默想細拉,他彷彿是說,這是一件值得注意和永恆默想的事;義人永遠不要忘記這一點,惡人在他們自己的計謀中滅亡,落入他們自己的網羅。這一點值得每個敬虔之人注意並銘記在心中:神將一次又一次對惡人執行最嚴厲的審判,藉此被他們所認識,雖然他們永遠不會藉著祂的忍耐和憐憫學會承認祂是他們的主。 這就是關於經文所要處理之事情的細拉。 三、現在,我們還需要一個結語,來闡明細拉給會眾的教導,一共有六條。 細拉記錄了心靈對所唱或所說內容的注意和疏忽(詩三2~8),無論他們在哪裡看到細拉,他們可能會設想他們聽到了主從天上來的聲音。「萬民哪,你們都當聽這話。世上一切的居民,無論上流下流,富足貧窮,都當留心聽」(詩四十九1~2)。當他們歌唱時聲音高昂,他們的心和情感就會更加高昂,他們的聲音和心都合拍,他們共同的和聲在主的耳中會是甜美的 細拉是一個肯定的說明,他們藉此宣布他們同意並認同所傳達的真理,正如我們在贊同他人的言論時所說的:對,正確,你說的對,確鑿無疑。他們的細拉同樣是指真實的、確定的、超越的。例如,詩篇三篇4節,「我用我的聲音求告耶和華,祂就從祂的聖山上應允我。〔細拉〕」,也就是說,可以肯定的是,耶和華知道我們內心的秘密,祂是活人和死人的審判者,必照著各人在肉身中無論是善是惡的行為,將最公義的審判加在我們身上。詩篇五十二篇3節,「你愛惡勝似愛善,又愛說謊,不愛說公義。〔細拉〕」,也就是說,不可否認,我們都承認這一點,我們自己的經歷和痛苦使我們知道,那些眼中不敬畏神的人,喜歡說話並盡其所能地敵對神的子民,要傷害他們,而不是幫助他們,傷害他們無辜的名聲,而不是維護它。 細拉是內心和靈魂對神虔誠的呼喊,希望或渴望實現所說或所應許的。例如,哈巴谷書三章13節:「你出來要拯救你的百姓……。〔細拉〕」,先知好像是說,主啊,我懇求你,永遠要出來拯救你的受膏者。詩篇五十五篇17~19節:「晚上、早晨和中午、我都哀怨悲歎。他聽了我的聲音,贖救了我的性命得到平安,脫離我接觸的戰陣;因爲攻擊我的、的確眞多。上帝必聽,那從亙古坐着爲王的必使他們受苦,〔細拉〕」(《呂振中譯本》),也就是說,耶和華啊,我懇求你,永遠側耳傾聽我卑微的訴求,並起來攻擊那些起來攻擊我的人。 細拉表示他們對某種奇特、不尋常效果的欽佩,無論是神的傑作還是人的邪惡。例如,詩篇五十七篇3節:「祂就從天上施恩來拯救我,使蹂躪我的人蒙羞辱;〔細拉〕」,也就是說,哦,神那奇妙而令人欽佩的良善,有時祂樂於從天上差遣祂的天使,總是帶著祂的憐憫和真理,解救祂可憐又困惑的僕人們,脫離那些對他們來說過於強大和有能力的人手中。詩篇五十四篇3節:「因為外人起來攻擊我,強暴人尋索我的命;他們眼中沒有神。〔細拉〕」,也就是,哦,尋索聖徒們的生命,將生命之神和對祂的紀念拋在腦後,這真是可怕的不敬虔和殘忍。 考慮到神那令人無法測度的威嚴,以及他們自己極其巨大的脆弱和痛苦,他們內心受的屈辱和驚愕。例如,詩篇六十六篇7節:「祂用權能治理萬民,直到永遠;祂的眼睛鑒察列邦;悖逆的人不可自高。〔細拉〕」,也就是說,這是在普世之王面前降卑的事,詩篇六十八篇7~8節:「神阿、你曾在你百姓前頭出來、在曠野行走。〔細拉〕那時,地見神的面而震動,天也落雨;西乃山見以色列神的面也震動。」詩篇三十九篇11節:「你因人的罪惡以責備糾正他的時候,叫他的美容消滅,如衣被蟲所咬。世人真是虛幻。〔細拉〕」,他彷彿是說,這會使這世上最驕傲的心降卑,並且把他打倒在地。 這是榮耀頌、讚美神的一種特殊方式,與「因為國度、權柄和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永遠遠」沒有太大不同,或者甚至完全相同。例如,「全地要敬拜你、歌頌你,要歌頌你的名。〔細拉〕」(詩六十六4)。「我們終日因神誇耀,還要永遠讚美你的名。〔細拉〕」(詩四十四8)。「獨行奇事的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祂榮耀的名也當稱頌,直到永遠;願祂的榮耀充滿全地。阿們、阿們」(詩七十二18~19)。—愛德蒙•雷菲爾德(Edmund Layfielde)。

Read More »

如何吃藥?

詩篇三十九篇第2~9節 2    我默然無聲,連好話也不出口;      我的愁苦就發動了。 2    我默然無聲,連好話也不出口;      我的愁苦就被攪動了。 3    我的心在我裏面發熱;      我默想的時候,火就燒起;      我便用舌頭說話。 4  耶和華啊,求你叫我曉得 我身之終,我的壽數幾何。 叫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長。 5  你使我的年日窄如手掌, 我一生的年數,在你面前如同無有; 各人最穩妥的時候, 真是全然虛幻。〔細拉〕 6 

Read More »

招聚我的聖民到我這裡來

五十5. 招聚我的聖民到我這裡來。這裡的經文可看做那位偉大的審判官賜給天使——那些服役的靈,執行祂的旨意,留心祂權能的聲音——的委任狀。經文的語言與和我們主所說的一致,祂暗指人子的降臨時說:「祂要差遣使者,用號筒的大聲,將祂的選民從四方,從天這邊到天那邊,都招聚了來」[太二十四31]。但在這最後聚集普世聖徒來受審判之前,耶和華以各種各樣的方式、透過多種不同的途徑——包括神護理的媒介和恩典的媒介——將他們聚集在不同的地方。在祂坐在審判的寶座之前,我們看見祂坐在憐憫的寶座上,聽見祂這樣說:招聚我的聖民到我這裡來。這些話指引我們留意:(1) 所描述的特質:我的聖民。(2) 發出的命令:招聚我的聖民到我這裡來。 (1) 此處所描述的特質:我的聖民。我們要明白,我的聖民指的是那些已經被主分別為聖、分別出來的聖潔之人。我們沒有一人能夠憑本性獲得這種特質。我們生來就是罪人,毫無分別;但是藉著神的恩典,我們經歷了本性的改變,也因此經歷了名字的改變。聖徒的頭銜常常被人們用來取笑神的百姓。世人說:「這樣一個人就是你們聖徒中的一員。」不過,我的弟兄們啊,如果我們真的配得那樣的特質,就沒有什麼尊榮比我們所被授予的聖徒之名更崇高的了。但是,我們是靠著什麼成為聖徒的呢?我們成為聖徒:① 藉著神的揀選。聖徒是永恆之愛的對象,他們的名字被寫在羔羊的生命冊上。值得指出的是,在聖經中,凡是提到神的百姓作為永恆之愛的對象時,都與他們個人的成聖相連。請注意,他們被揀選,不是因為他們是聖徒,也不是因為預見他們將要成為聖徒,而是被揀選成為聖徒。成聖是揀選的結果,是被揀選的唯一明證。② 藉著神的改變,那是揀選的必然結果。藉著聖靈的大能,一個內在的、屬靈的、超自然的、普遍的轉變發生在聖徒身上。如此,他們心思的靈被更新,與神的性情有分。……那麼,請記住這重要的真理:基督徒被福音所召,成為聖徒;你是基督徒,與其說是因為你的正統,不如說是因為你的聖潔;你是聖徒,只不過是因為你在一切行事為人上都是聖潔的。③ 神的百姓以敬虔的行為證明他們是聖徒。「憑著他們的果子」,而不是憑著他們的感覺,也不是憑著他們的嘴唇,也不是憑著他們一般的信仰告白,乃是「憑著他們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④ 聖徒的特質可以藉著神聖的奉獻來證明。神的百姓之所以被稱為聖潔,是因為他們被奉獻給了神。將自己奉獻給神,服事祂,是聖徒的義務和特權。甚至連異教的哲學家也會說:「我把自己借給了世界,卻把自己奉獻給了眾神。」但是,我們擁有更多的光和知識,因此要比塞內加(Seneca)背負更大的責任。 (2) 發出的命令:招聚我的聖民到我這裡來。耶和華使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把祂的聖徒招聚到祂那裡。① 在人們歸信的時候,祂招聚他們到祂那裡去。基督頒給服事祂之人的大使命是:「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或者換句話說,招聚我的聖民到我這裡來。福音被傳給罪人,為的是讓他們可以成為聖徒。② 在公共崇拜的時候,聖徒被神招聚在一起……。③ 在祂的聖徒遭遇危險的時候,祂把他們招聚到祂那裡。當暴風雨環伺他們的時候,祂渴望遮蔽他們免於風暴襲擊。祂透過先知以賽亞對他們說:「我的百姓啊,你們要來進入內室——我的完全、我的應許之室——關上門,隱藏片時,等到忿怒過去」[賽二十六20]。④ 在教會的服事中,神將祂的聖徒招聚在一起。基督如此將祂的使徒招聚在一起,賜給他們使徒的職分,去教導萬民。在宗教改革時期,教會的元首為了點燃歐洲——是的,是整個世界——的復興之火,為了教皇主義的氣息永不再吹起,祂興起了路德和加爾文,以及其他一眾傑出的改革家。⑤ 在祂的聖徒死亡之時,在復活之時,神將他們招聚在一起。「在耶和華眼中,看聖民之死極為寶貴」[詩一一六15]。這是死亡慣常接受的使命:「去吧,死亡,去招聚我的聖徒某某到我這裡來。」正如園主進入園中,採摘盛開的花朵和成熟的果實一般,耶穌基督也進入教會的園子,招聚祂的聖徒到自己那裡去;因為祂說:「父啊,我在哪裡,願你所賜給我的人也同我在那裡,叫他們看見你所賜給我的榮耀」[約十七24]。——濃縮自西布里(J. Sibree)在素里(Surrey)教堂重新開放時的講道摘要。 ——摘錄自司布真著,《大衛寶庫2》(預計10月底出版) 《大衛寶庫1》涵蓋詩篇一至二十六篇,於2020年底出版 《大衛寶庫2》涵蓋詩篇二十七至五十二篇,預計2023年10月底出版  

Read More »

追求快樂

1. 追求快樂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 1不從惡人的計謀、  不站罪人的道路、  不坐褻慢人的座位; 2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  這人便為有福。 —詩篇一篇1~2節   本篇講章的錄音檔: https://www.mljtrust.org/sermons/old-testament/mans-search-for-happiness/ 詩篇第一篇非常有意思,學者們都同意它具有一個極其真實而重大的意義。它無疑是整卷詩篇的導論。這是一卷教導一種哲理、一種人生觀的書。你在箴言和其他智慧書(約伯記、傳道書)中也會看到這點;你也會在聖經裏許多教誨與神學的部分看到這點。但在此以這個特定的詩歌體裁,表達出作者(詩人)的人生經驗—他對神教導的領悟,以及在那個經歷中,神如何帶領他更進一步、更深刻地體會到神要人所走的道路。因此這首詩是一個導論,使得我們可以得著—正如我們期望的—整卷書的基本教導和哲理。 一個信息 就像我已經說過的,它是整本聖經信息的一個很好的導論,但同時也是一個總結。因為整本聖經只有一個信息:它雖然以不同的方式講述,但都是同一個信息。其中有很多不同的環境和地理,有很多的歷史;一大堆君王、王子、戰爭、打仗、出生、婚姻、死亡、數不清的細節,但只有一個主題:就是人(男人和女人)與神的關係、神為我們和我們的救恩做了什麼。 所以,你在聖經的每個部分都看到這點,這也是整卷詩篇的大主題,因此,它濃縮在這首詩篇第一篇裏。那麼,我們可以說,我們在此看到的是整本聖經的精華,講述著關於人與他們在世以及當下的生活。這就是我要你們注意的地方。 我們是受限於時間之下的受造物,這就是新年和過去對我們來說有所不同的原因。我們這樣分割時間,若我們能善用時間,並沒有什麼不好。任何讓我們停下、反思、暫停、默想的事,並使我們從這些事去思想自己與至高神的關係的,都是好事。 有人會說:「但是,你幹嘛要這樣做呢?你是不是有點過時了?在這個現代世界裏,你是不是有點落伍了?你不能講點新的嗎?講點切合實際的東西嗎?你不能給我們一點新的教導嗎?我們活在現代這樣一個科學至上的時代,你不能以當下的生活為主,把你理論與默想的精華教導我們、像其他那些人所想所講的嗎?你何不嘗試預測未來、說說將要發生什麼事情?你何不告訴我們:我們該做些什麼、我們該擔心什麼、我們該叫政府做些什麼?你何不針對世界秩序或如何提高生活品質提供一些新建議?你何不做這些事呢?你幹嘛要回到你那本破舊的老書?你何不做點新事情?」 我認為那是一個合理的問題,我並無異議。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聖經裏的一卷書,就是傳道書:「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一9)。一個都沒有:並無新事!若有人可以指出,我們今日所處世界的情境有別於過往,那麼我們還可以說需要有個新方法,但我想我可以向你們證明並無新事。 人類在今世所處的狀況與過往並無兩樣。你注意看詩人那個時代的人在追求什麼,快樂! 「這人便為有福〔就是快樂〕」—就是這樣!—「不從惡人的計謀,……這人便為有福。」有福—快樂。他們在追求快樂,這位詩人知道,他自己也曾追求過。 今日人類的基本追求仍然同樣是追求快樂。我們不是第一批想追求快樂的人;人類有史以來就一直在追求這個。整個關於人的生命、歷史、文明的故事,就是對這個快樂的大追求。沒有人想要悲慘,沒有人想要憂傷;每一個人都在尋求喜悅、快樂、和歡欣。所以情境是一樣的,沒什麼新事。 你說:「啊,但看看這個世界。」然而,世界也還是一樣,一個充滿戰爭和嫉妒的地方,一個充滿羨慕、惡毒、怨恨、和失望的地方。它並沒什麼改變。也許看起來不太一樣,但它本身和它的本質是相同的。古代曾用的大砲和今日的炸彈一樣可怕,只是形式看來有點不同。但基本的情境,以及這個世上生命的不穩定性,都還是一樣的。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因此沒必要離開這個古老的教導,因為它所面對的是同樣的問題。

Read More »

教義的恩典與恩典的教義

但神對惡人說: 你怎敢宣告我的律例, 口中提到我的約呢? ——詩篇五十16 此處,耶和華轉向祂百姓中間那些明顯的惡人,這樣的惡人,甚至在祂聖所的至高之處也存在。如果那些有道德的形式主義者受到了譴責,這些不道德的冒充者又怎能與天堂相交呢?如果無心尚且破壞了更合宜、更有道德的敬拜,那麼,傲慢地違背律法的罪豈不更是敗壞惡人的祭物? 五十16. 但神對惡人說。神之前已經譴責過觸犯第一塊法版的人,如今則向觸犯第二塊法版的人說話。你怎敢宣告我的律例?你公然違反了我的道德律法,卻依然堅持我的禮儀律法!你跟它們有什麼關係?你可以從它們得到什麼益處?你敢把我的律法教導給他人,自己卻褻瀆它嗎?這是何等的厚顏無恥,又是何等的污穢褻瀆!即便你自稱是利未的子孫,那又怎麼樣呢?你的惡行使你喪失資格,也將你推拒在繼承權之外。如果我的百姓像我所喜悅的那樣屬靈的話,你的惡行應該讓你啞口無言,也將讓你啞口無言—因為他們不會忍受你,也不會將那暫時之物的分例給你,這分例本是我真正的僕人當得的。你數算你的聖日,你為諸般禮儀爭辯,你為外在之事爭戰,卻輕看律法中更重要的事!你這瞎眼的領路人,蠓蟲你濾出來,駱駝你倒吞下去;你的假冒為善,就寫在你的額頭上,昭示在眾人眼前。你怎敢……口中提到我的約呢?你說與我立約,卻仍然將我的聖潔踐踏在腳下,就如豬踐踏珍珠。你以為我會容忍你們這樣?你的嘴滿了謊言和毀謗,卻還裝腔作勢地說幾句我的話語,好像它們正適合你這樣的人吃上幾口。多麼可怖,多麼可憎!就是到了今天,我們仍能看見那些輕看律例的人講解教義!他們使恩典成為犯罪的擋箭牌,甚至自認為信仰健全,生活卻敗壞不堪。我們需要教義的恩典,就如需要恩典的教義一樣;沒有恩典,使徒就形同猶大,而能言善辯的教授就成了基督十字架徹頭徹尾的仇敵。 ——摘錄自司布真著,《大衛寶庫2》(預計10月底出版) 《大衛寶庫1》涵蓋詩篇一至二十六篇,於2020年底出版 《大衛寶庫2》涵蓋詩篇二十七至五十二篇,預計2023年10月底出版  

Read More »

查爾斯˙西緬教我們學習解經講道

查爾斯˙西緬教我們學習解經講道[1] Expository Preaching: Charles Simeon and Ourselves 巴刻(J. I. Packer)著 巴刻(1926-2020),是著名基督教神學家,多本作品的作者。 周俞雲翔譯 查爾斯˙西緬(Charles Simeon, 1759-1836)是聖公會歷史中一位傑出的福音派傳道人。他鼓舞了當代福音派的許多傳道人,首先是因為他作為傳道人以及傳道人的良師益友,具有可做楷模的生活方式。他起初被聖公會的精英所鄙視,最終,他的影響力在英國教會的記錄中幾乎是史無前例的。不過,西緬持續的影響更多地在於他講道學的理論,也是這篇文章的主題。 解經講道的定義 倘若我們想要支取查爾斯˙西緬作為解經講道理論家的智慧,我們首先必須搞清楚我們說的解經講道是甚麼意思。這是必需的,因為解經這個詞經常被用於有限的意義上,僅僅表示一篇從較長的經文傳出的講章。例如,布萊克伍德(Andrew Blackwood)寫道:「在這裡,解經講章是指從聖經中長於兩、三節的經文發展出來的講章。……解經講章意味著按照文本處理一段相當長的經文。」[2] 他繼續建議年輕的牧師,也許應該「每月傳講一篇」這樣的講章,[3] 並且就相關技巧的問題給予提示。 我並未暗示布萊克伍德的用法對任何目的而言都是不允許的,但我必須提出,它對我們眼前的目的而言過於狹隘——光是因為一個理由就夠了,即它會排除查爾斯˙西緬的大部分講章,只剩下少量(你們看,他所用的經文太短了!)。我們會發現,定義「解經式」講道的方法,更好的不是按照經文的長度,而是按照傳道人處理經文的方式;更好是說:解經講道是傳道人認識聖經是永生神活潑的道,並且單單渴望聖經能自由地對有罪的人說出它自己的信息;因此,傳道人從經文講道,並且像清教徒所說那樣,在講道的時候努力「打開」它,或者,用西緬的話來說,「把經文的內容帶出來」;他講道的整個目標就是向他的聽眾指出,經文如何對他們談論神和他們自己,並且帶領他們進入巴特(Barth)所謂之「聖經裡奇怪的新世界」,為了叫他們可以遇見那個世界的主。 因此,解經講道的實踐預先假定,聖經和福音記錄了聖經文字與這位說話的神之間的關係;這位神就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這樣為這個概念下定義,我們可以說,西緬傳講的每一篇講章都是解經講章;當然,我們還可以補充說,我們自己傳講的每一篇講章也都應該是解經式講章。我們或者可以問,在基督的教會裡,還有傳講其他類型講章的空間嗎? 我們當代環境中的解經講道 明白了解經講道是甚麼以後,接著,我們必須清楚知道,為甚麼我們現在對解經講道如此感興趣。幾乎在六十年以前,布萊克伍德教授就美國的景象寫道:「各地的牧師都開始關注解經講道」,[4] 可是,我們今天也是一樣。我們最好停下來問問自己,為甚麼會這樣呢?在這種關注背後的是甚麼?在這些日子,為甚麼我們都在思考、著寫、和談論解經講道?我確信,我們在尋求的,不只是處理較長經文的一些提示。我們需要的幫助,是在更深層次上的。

Read More »

2021年終禱告信

2021年11月19日 親愛的麥種之友,平安! 許久沒有與您聯繫,但心中常常思念分散在各地的弟兄姐妹,如保羅所說:「我身子雖與你們相離,心卻與你們同在」(西二5)。 麥種的事工在過去幾年經歷了不少變化。首先,我們停止(暫停?)了旅行,不在各地舉辦聖經講座。這不只是因為疫情阻擋,也是因為我越來越感到年日有限,希望集中精力專注在更為緊要的文字事工上。 文字事工的方向也做了一些調整。2006年,我們決定開始為期三十年的「麥種聖經註釋」,從西方世界幾個重要的系列選擇當代一流的作品,匯集為一套完整的中文註釋書。不知不覺這個計劃已經過了一半時間,雖然已經出版了不少,但當走的路還甚遠。這是一個重要的計劃,期盼為我們這一代、下一代、甚至以後許多世代的華人教會,提供一套信仰純正、解經健全、紮實可靠的註釋書。主若願意,我期盼能在有生之年完成它。但是,在過去四十多年,我一直感到,前面幾代的前輩們受限於連年戰亂、人才和資源的不足,有許多古老的重要書籍沒有翻譯為中文,以致華人基督徒普遍缺乏對教會豐富遺產的認識,以及較為開闊的眼界、心胸。所以,我們開始了根基系列,從二十一世紀的《基督徒的信仰》(邁克.何頓)開始,然後是《麥種基督教要義》(加爾文,十六世紀)和《聖經的偉大教義》(鍾馬田,二十世紀80年代),這兩本都是譯者先翻譯好,然後找到我們出版的。之間也出版了這個系列到目前為止最受歡迎的《伯克富系統神學》(二十世紀上半)。這個系列已經開始對中國教會的膚淺與亂象發揮一些作用,求神使用。目前還有幾本在編輯。另一部重要的經典,是荷蘭神學家巴文克一套四冊的《改革宗教理學》。據我所知,此書早就已經譯成中文,所以我們一直沒有打算翻譯。但經常有弟兄姐妹來詢問這套書,我們決定不再等待其他機構,開始由我親自翻譯,計劃在明年初先出版第二冊(神論與創造論),其餘三冊也會陸續在兩年內出版。 六年前,有感動出版司布真《大衛寶庫》的中文版。第一冊(詩篇一至二十六篇)於今年初發行,引起極大迴響,讀者不斷詢問後續六冊何時出版。由於包括許多古英文,這一套比較難翻譯。我們的計劃是每年一本,第二冊準備在明年上半年推出。其餘幾冊也大部分翻譯完畢,會陸續編輯。由於中國教會面臨的艱難環境,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幫助他們。主若願意,我們準備編譯司布真的兩套講道集,每套都有七冊。鍾馬田醫生的一些講章,也在我們的出版計劃中。這也是一個龐大的計劃,求神引導、開路、成全,也供應所需的人力、財力資源。 此外,我們也陸續翻譯、出版清教徒的作品,已經出版了薛伯斯《壓傷的蘆葦》,歐文的《治死信徒身上的罪》和《與三一神相交》,即將出版愛德華˙費雪(Edward Fisher)與湯瑪斯˙波士頓(Thomas Boston)的《現代神學精髓》(The Marrow of Modern Theology)。已經翻譯好葛諾的《基督徒的全副軍裝》,巴克斯特的幾本小書,還有一些正在翻譯。期盼能在「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上幫助聖徒們。 在出版這些比較古老書籍的同時,我們也沒有忘記神在這時代使用的器皿。聖經註釋仍是重中之重。目前正在編輯大部頭的《以西結書》(Daniel Block,約2000頁!),計劃明年三月出版(抱歉,一延再延)。還有兩位編輯正在分別審閱新約和舊約已經翻譯好的部分。 感謝神在這個時代興起麥種,這是祂所開始的工作,深信祂必成全這工。我們算什麼,能受託以如此重要的責任,又是何等大的權利。我們的心中充滿感恩,也邀請您繼續與我們同工。人才始終是最重要的。感謝神經常為我們預備優秀的譯者。他們大部分受過神學教育,但是,神的工作不是局限在神學院裡面。有位譯者不僅沒有受過正式的神學訓練,而且只是高中畢業,卻能勝任需要具有相當神學和聖經素養的工作,甚至連數百年前的古英文都難不倒她。目前我們鼓勵她結束原來艱難的雜貨店生意,專心翻譯。我們更需要出色的編輯。除了禱告求神預備,我也積極在訓練現有的譯者,看看可否有一兩位能接手我的一些編輯工作。今年花費很多時間和金錢,與會計師一起把麥種的財務體系整理好,期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把行政工作交出去。在經費上,神始終是耶和華以勒,讓我們一無所缺。感謝所有奉獻支持的弟兄姐妹。這兩年有些支持者退休,因而減少或停止了奉獻,一對長輩從2004年開始固定支持,神藉著他們促成了麥種聖經註釋和聖經神學兩個系列的啟動與延續,他們今年很不好意思地告訴我,他們退休了,可否停止奉獻。感謝神賜他們有健康的身體,到八十多歲了才退休,求神繼續保守他們退休後的生活,也深信神會興起新的一代,繼續支持神自己的工作。 當您收到這封信時,應該已經過了感恩節,準備迎接聖誕節,我心存感恩地祝您 聖誕快樂,新年蒙福 與您在基督裡一同蒙福的 潘秋松 敬上        

Read More »

主啊,無論是生是死

今日編輯司布真《大衛寶庫》卷一,他在詩篇二十五篇16節的註釋引用一段話,經查,是出自理查˙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的一首詩 “Lord, it belongs not to my care”,甚得幫助,遂隨手譯出,或許談不上優美,但盼望忠實傳達該詩意境。 1 主啊,無論是生是死, 非我應當掛慮, 我的分是愛與服事, 你恩也必扶持。 2 壽命久長,我固歡喜 能夠長久順服; 若是短暫,何必傷悲, 飛入無盡白晝? 3 基督領我經過幽暗 不及祂所親嘗; 所有進入神國的人 都必進入此門。 4

Read More »

司布真會怎麼投票?

司布真中心 2016年11月8日 汪文琦譯 在一次大選期間,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有一天早上醒來,發現他的房子被漆成藍色(那是英國保守黨、或稱托利黨〔Tory Party〕的顏色)。 在他那天晚上的講道中,司布真說:「眾所週知,我不是托利派的,所以我可以輕易地除掉那層漆;也許那些把它漆上去的人,等他們高興的時候會把它刮下來。」 在我們國家,紅色州與藍色州的衝突今天要一決勝負。但我們要小心,不要再次惡意地把司布真漆成藍色或紅色。 司布真是民主黨的嗎? 在一篇標題為〈司布真:政治理念偏自由派的牧者如何成為保守派基督徒典範〉的文章中,梅里特(Jonathan Merritt)引用聶特斯(Tom Nettles)的話說:「司布真基本上是一位政治左派者」,並總結說:「不難想像,司布真會反對今日許多保守派基督徒的政治立場。」 梅里特這麼說是有道理的。司布真說:「我和很多人一樣是自由派的。」他通常支持葛萊斯頓(William Gladstone)首相的改革政策,而非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的。 司布真反對迪斯雷利不擇手段地對阿富汗動武,他也將軍事擴張視為國家大罪。司布真相信少數族群的的權利,甚至贊助(原是維琴尼亞州的奴隸)強生(Thomas L. Johnson)的安全通行、教育、和他一生致力的宣道事工。 司布真反對保守黨中的貴族菁英,並於1880年大選期間在南倫敦(South London)散發了許多政治傳單,可以說是他一個人扭轉了選情,變得有利於自由派。 司布真是共和黨的嗎? 但在某些議題上,這位在象堡(Elephant & Castle)的著名牧師看起來像是共和黨的。司布真支持人類生命發展的每一個階段的生命權(pro-life)。他嚴厲指責墮胎的邪惡(他稱之為「殺嬰」)。他相信神會賜福一個以基督教原則立國的國家。他支持在公立學校裡讀聖經,並不支持教會和政府的分離,卻支持英國國教(Anglican Church)和政府的分離,因為有些人主張英國是神「所揀選的國家」,因此所有公務員都必須通過「有神論」的測試。司布真也贊同持有槍械,他和朋友托勒(James

Read More »

一個被忽略的標點符號

今天在「非死不可」(Facebook)看到一位牧師貼文,附了一張圖片,上面是提摩太後書四章2節的開頭: 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 我曾在「非死不可」看到某個教會講台上掛著一個橫幅,上面也同樣是這段話。大洛杉磯華人教會同工聯會每隔幾年就會出版一本《名錄》,封底始終印上同工聯會的宗旨,列出幾處經文,其中一處提摩太後書四章2、5節。有趣的是,上面列出的經文是這樣的(附圖是2006-2007年的版本): 到了2015-2016年的版本,委託麥種傳道會編輯印刷,我向聯會總幹事反映這樣引用這節經文有問題,但對方沒有答應更改,僅勉強同意我改動一個標點符號: 這是一處常被誤解、誤引的經文。關鍵主要在於一個標點符號。根據聯合聖經公會出版的《新標點和合本》,這節經文如下: 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 如果對照原來的《和合本》,可以發現一點微妙的差異: 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 要記得,《和合本》發行時,標點符號尚未完備,但在「務要傳道」之後所用的「圈點」明顯與其他不同。據《和合本》「凡例」: 無論如何理解這「凡例」中的「一句」、「一氣」,「務要傳道」用的是「圓點」(可能相當於後來的「分號」),而不是「尖點」(可能相當於後來的「逗號與頓號」)或「小圈」(同後來的「句號」)。 如果看原文,這節經文其實很清楚: 這節經文共有五個命令語氣動詞(中文採用《和合本》,不另作解釋):κήρυξον(傳)、ἐπίστηθι(專心)、ἔλεγξον(責備)、ἐπιτίμησον(警戒)、 παρακάλεσον(勸勉);εὐκαίρως ἀκαίρως(無論得時不得時)在 ἐπίστηθι(專心)之後,絕不可能修飾 κήρυξον(傳);最後的 ἐν πάσῃ μακροθυμίᾳ καὶ διδαχῇ(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可以只修飾緊接在前的 παρακάλεσον(勸勉),也可以入《和合本》的做法,同時修飾它前面的三個動詞 ἔλεγξον(責備)、ἐπιτίμησον(警戒)、 παρακάλεσον(勸勉)。 除了《新標點和合本》外,讀者不妨自行比較手中的各種《和合本》版本。隨著出版者的不同,大多對本節標點做出某種修改。也可以參考其他中文譯本,並查考好的註釋書(比如:唐書禮的《提摩太與提多書信》或費依的《教牧書信簡釋》),更準確理解這節經文。 好了,下次不要再引錯、講錯了。下課。  

Read More »

「戀慕」

「我屬我的良人,他也戀慕我。」 ——雅歌七10 譯為「戀慕」的字是希伯來字 tĕšûqâ,在舊約聖經別處只見於創世記三章16節,四章7節。在創世記中,tĕšûqâ乃是聯於清楚具有負面背景之罪的效果的。作為神對罪咒詛的一部分,男人管轄女人,女人則有一個強烈依靠他的願望。如拉弗伊(Lavoie 2000: 79)所主張的,雅歌七章10節的話把咒詛轉變為祝福:「雅歌這一節選用此一不常用的字,是真地在改變創世記經文的方向,並完全改變其意。創世記三章16節的咒詛被改為祝福。愛慕變成喜樂,而非審判。愛的關係不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的。而且,不再是女人愛慕男人,如在創世記三章16節以男性導向的經文中,而是男人戀慕女人。」書拉密說,她屬於所羅門,而他也tĕšûqâ她。很可能在雅歌之理想的用語中,婚姻內的親密是部分地逆轉了咒詛的有害影響。在神的計劃中,婚姻是祂所用方法的一部分,藉此救援人脫離罪給人際關係帶來的破壞。從某個角度來說,此一在愛中恢復彼此的關係,是邁向樂園的一步(Trible 1978: 160; Keel 1994: 251-52; Goitein 1993: 59)。 ——摘錄自艾斯提斯(Daniel J. Estes)著,金繼宇譯,《智慧書與詩篇手冊》(麥種,2020年九月)

Read More »

我們在聖經裡找什麼?

邁克•何頓(Michael Horton)著 汪文琦譯 「若我們要避免只是講人,以他們的信心為我們效法的榜樣、以他們的犯罪為警告,那我們就當對這些事情更加謹慎。我們所傳講的,應當是神在基督裏所啟示的恩典。」狄葛拉弗在他所著那套極有助益的四卷書《應許與拯救》(麥種傳道會出版,二冊精裝)中的這句話,甚至在當今改革宗大多數的講道和聖經教導中,似乎也都消失殆盡了。這是一種詮釋聖經的方法,曾是改革宗釋經學的標誌,用以對抗理性主義者、敬虔主義者、主觀主義者、道德主義者、和奧祕主義者的傾向。我將用以下短文呼籲我改革宗的同僚們,更加留意這種所謂「救贖歷史」的釋經方法。本著那個精神,我決定採用一種較像一封「公開信」的格式,而非深入地探討各個觀點。至於後者,我可以推薦一些作品。 我們在研經時是不是沒抓住重點? 加爾文神學院(Calvin Theological Seminary)的教授桂丹諾(Sidney Greidanus)為1930年代的荷蘭辯論提供了精闢的概述,儘管那些歷史細節對一般讀者來說可能無關緊要,但其中提出的議題,卻不容我們在自己所身處的環境中所忽視。 當歐洲大陸的自由派更正教徒正急於貶低啟示的歷史性,強調許多聖經作者所寫關於道德、心理、和靈命的應用之際,一群重要的改革宗神學家看到,保守派教會中也隱約存在類似的問題。據桂丹諾所言,對聖經的詮釋,在二十世紀初期時常偏向下述三種趨勢: 1. 作為例證的詮釋 以這種方式來看,大衛和約拿單教導我們何為友情;哈拿求子教導我們恆切禱告;雅各在毘努伊勒與神摔跤代表我們的屬靈掙扎;大衛擊敗歌利亞教導我們如何勝過自己生命中的「巨人」;約書亞教導我們如何成為領袖等等。同樣,新約聖經的人物——包括耶穌——主要是作為例證,教導我們「人生的課題」。范戴克(Van Dijk)是捍衛救贖歷史觀點的學者之一,他提出警告說,例證性的方式貶低了這些在救贖歷史中的神聖事件,把它們變成幾乎只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功課,就像聖經之外的其它任何人物一樣:「我也可以用聖經的標準宣告,來傳講威廉一世的死亡,作為我們可以效法的榜樣,就像雅各的死亡一樣;我也可以說拿破崙是一個強權的例子,就像尼布甲尼撒一樣;因為在上述兩個例子裡,標準必須來自外界。」換句話說,這種解說方式必須假設,除了聖經(或起碼這處特定的經文)之外,還有另一個「真理」,是可以用聖經這段經文或這個人物作為例證來說明的。但事實上,這就違背了唯獨聖經,而把聖經之外的「真理」加進我們正在考量的經文中。難道我們在非聖經歷史中找不到比大衛更好的範例嗎? 2. 片段的詮釋 神在基督裡的計劃在一個歷史進程中的合一啟示,在此被分成幾個不同的「歷史」。席爾德(Klass Schilder)說:「它們把聖經拆成一系列屬靈的、造就的片段。」「神所說的完整的道(話),被打碎成與神有關的許多話語;神的一個作為(救贖),被切割成許多分開的作為,以某種方式與神和宗教相連。」 3. 微量的詮釋 這個方法與片段的解釋方式十分相近,它把一處經文、或一個人、或一件事從整個救贖歷史中抽離出來。一個人不去問:「亞倫和彼得如何融入神在基督裡實現祂聖約應許的大計劃?」而是問:「這一節經文是什麼意思?」逐節解經的方式和歸納法查經就屬於這一類,儘管傳道人也許對剖析經句感到自豪,但它算不上是生命的糧,正如有人提出的警告:「要麼就是把形形色色關乎實踐的評論與經文的若干部分對應起來,結果,因為沒有捕捉到主題,講章顯不出合一性,使聽眾感覺它像一盤散沙;要麼就是講章內容繞著某個特定的中心,但那只不過是從整個文本中擷取出來的『微量原子』。」 我們在講道中聽不到基督信息的六個原因 更令人震驚的是從上述詮釋方式引申出來的講道方法。桂丹諾在此歸納出以下幾種講道的例子: 1. 講述生平的講道

Read More »

動詞觀點與解經

為什麼需要動詞觀點? 會拿起這本書的人,有些是不需要鼓勵就會讀完全書的。他們知道,聖經希臘文的動詞觀點是需要處理的問題;他們了解,動詞觀點代表著研究中一個具爭議性的領域,也對於解經具有潛在廣大範圍的影響。他們也知道,關於動詞觀點的著作,大多數都是專業人士寫給專業人士看的,而對於其他的人,卻仍有一堆疑惑圍繞著這主題打轉。然而,他們卻想了解。他們想知道,這整個爭論到底是關於什麼,為什麼那麼重要?動詞觀點會影響解經和翻譯嗎?它會改變我們讀聖經的方式嗎?它會怎麼改變事物?到什麼程度? 這樣的人會歡迎這樣的一本書,而且甚至可能已經跳過了這個導論,並直接進入這本書的主要部份。 但是,對於那些不認為值得花時間、精力來讀本像這樣的書的讀者,又怎麼樣呢?或許是因為這本書被列為希臘文課程的必讀書籍,學生不得不讀,但其實根本沒什麼興趣;或許是想要快速趕上他們的希臘文、卻又不知道是否值得處理動詞觀點的傳道人;或許是一些新約聖經學者,他們學了幾年又教了幾年的希臘文,卻不認為動詞觀點能在這方面給予一些改進。 這是我在動詞觀點方面曾經遇到的一些問題。正確明白動詞觀點真能帶出什麼不同?這整個開創性的工作,是否只是以某些細微差異的見解挑戰學術思維,卻對聖經的解釋和傳講沒有影響?其得到的結果和用之前研究動詞系統進路所獲致的成果有很大的不同嗎?如果沒有,那麼它究竟有什麼意義?老實地說,有些讀者研究這個主題時,內心很可能已經帶著一個最重大的疑問,就是「那又如何?」 這導論要闡明的,是動詞觀點可能給解經帶來的一些意義和應用。試著在這本書的一開始這麼做,可能有點奇怪,因為我們甚至還沒有談及什麼是動詞觀點。但是,因為我認為,試著說明動詞觀點為什麼如此要緊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將提出一些關於希臘文動詞的問題,而在這個階段先不去回答它們。我想,提出這些問題能滿足「那又如何?」的問題。為達此目的,我們將從兩個進路來著手;我們將從消極的立場和積極的角度來了解觀點對解經的意義。 從消極的立場來看,正確了解動詞觀點,可以使我們有能力評估和批判一些學者對於許多不同希臘文經文的論點。新約聖經的註釋書常常視希臘文經文為必然要處理的,並且經常使用從他們對希臘文動詞的了解所得到的結果,去為他們的結論累積理由,然後這些結論就滲入了我們星期天在教會聽到的證道。牧師們參考這些註釋書,並且透過在其中得到的這些結果去發展他們的信息。證道的內容對教會會眾的了解帶來影響,而這些會眾再把他們牧師的論點帶給了家庭查經小組。在我們知道之前,這個源自註釋書的看法已成為了平信徒之間的談話。但是,如果這原本的立論是有缺失的,怎麼辦?如果這個立論是立基於對希臘文動詞系統的錯誤理解,怎麼辦?如果我們因為對希臘文動詞不正確的了解,而扭曲了對神話語的了解,雖然只是一點點,那又怎麼辦? 你認為這樣的現象是罕見的嗎?它比你想像的還要常見!了解希臘文動詞是很要緊的,它的確會帶來不一樣,正如我們將會看見的。 從積極的角度來看,正確了解動詞觀點,可以使我們看見敘事文是如何透過裏面的動詞體現,看見解經上新的可能性,是從前沒看見的。我們將能用正確的、前後一致的、不多也不少的方式,來描述動詞的用法。所有這些都代表一種有助益的進步。 消極的角度 一些註釋書和講章在提到希臘文動詞的用法時,有一些特定的傾向是很明顯的;在這一節裏,我會表明這樣的傾向是無益的,而且在許多時候是誤導人的。我們來看看以下這些例子。 羅五6 Ἔτι γὰρ Χριστὸς ὄντων ἡμῶν ἀσθενῶν ἔτι κατὰ καιρὸν ὑπὲρ ἀσεβῶν ἀπέθανεν. 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在特定的時刻為不敬虔之人死(《和合本修訂版》)。

Read More »

《應許與拯救》舊約部分:英文譯者序

作者:艾文•朗納(H. Ivan Runner) 譯者:汪文琦 麥種傳道會新近出版《應許與拯救》,乃是根據其英文譯本 Promise and Deliverance翻譯,並參考荷蘭文原著編輯而成。英譯者在舊約部分與新約部分開頭各有一篇序言,我們並未納入書中。但這兩篇序言有助於讀者認識此書的寫作背景。故請同工譯出,刊載於此。此書可點擊下面的封面購買。 狄葛拉弗(S. G. De Graaf)的名著《聖約歷史》(Verbondsgeschiedenis),英譯本《應許與拯救》的第一部分終於問世了。許多熟悉這本荷蘭文作品的人,應該會很高興看到它有英文版,因為它對神在聖經裏的自我啟示有一種獨特的見解。 這本書已經被證明為特別有幫助,使荷蘭過去幾代的基督徒對聖經啟示的特殊性、全盤性、和基礎的統一性有更清楚的理解。現在全球的基督徒都可以閱讀此書,學習並反思。在生命各個不同階段的基督徒都可以從中受益——剛信主的、信主已久的、掙扎著想要建立基督教家庭的父母親、向孫輩講述聖經故事的祖父母們、牧師們、甚至教授們(包括神學家)。 使《應許與拯救》成為一本獨特的書的原因何在?這本書為何能被稱為各式各樣的人的必要讀物?(我說它是「必要的」,是因為它的獨特性:沒有其他的代替品。)為什麼非要這本書不可?它現在以一種在世上通用的語言出版,成為一個方便的工具和參考資料,這不僅對英語系的國家來說是如此,對拉丁美洲、非洲、亞洲的新興國家來說也是如此。這本書何以能向那些自稱為社會革命家(但其實是痛苦的靈魂對公義、對社會與經濟和平的吶喊)的人說話?一本由聖經故事的概述和摘要所組成的書籍、一本原來是要寫給主日學教師的書,何以會有如此的影響力和重要性呢? 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在於作者的觀點。他在簡短扼要的〈導論〉中告訴我們這個觀點是什麼,清楚地指出使他的書有別於所有其他講述聖經歷史的書籍的原因。這個觀點在本書中俯拾皆是,加上它在每一章中前後一貫的應用,使得《應許與拯救》不只是一本聖經故事的彙集而已。 狄葛拉弗(1889-1955)牧師是阿姆斯特丹一位重要的福音傳道人。他將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花在思考聖經的故事上,並教導他人如何講述它們。他的著作對於教會主日學、教會學校、和為了傳福音的目的而建立的市中心兒童社團都有極深遠的影響。 狄葛拉弗的著作是由席克爾(J. C. Sikkel, 1855-1920)開始的作品的延續與精煉。席克爾也是阿姆斯特丹的一位傳道人,是荷蘭改革宗教會中一位堅毅獨立的人士。他於1887年加入了「哀傷運動」(Doleantie),* 那是一個呼召荷蘭教會回轉忠於神話語的運動。不幸地,席克爾始終被哀傷運動的領袖凱波爾(Abraham Kuyper, 1837-1920)的光芒所掩蓋。儘管席克爾和凱波爾在許多神學立場上不盡相同,他與凱波爾和其他許多參加哀傷運動的人一樣,對神的話語有真誠和全心的委身。 這場發生在十九世紀之獨特的福音覺醒運動,其特色在於強調神的聖言對於人在社會中的生活、和人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究竟有何教導。基督徒群體在過去曾面對一連串的事件,例如我們所說的法國大革命,那些動搖西方社會根基的事件。在這些處境下,參與「哀傷運動」的聖徒回到聖經的根基,提出了這個問題:人應當如何從神啟示的觀點來看待人類的生命和社會?席克爾和狄葛拉弗的講道,避開了臆測的神學和無稽的教義,使得荷蘭的信徒回到永生神的話語上。來自神的聖言的光芒,照亮了人在社會中的整個生命。 這種回歸聖經所帶來的亮光,驚醒了當時的基督徒群體;他們原本已經習慣於向世俗社會妥協,並且越來越落入一種靈性的退縮,退縮到個人的靈修生活,對神的世界——即主基督所掌管的世界——缺乏真正的興趣。這個基督徒群體漸漸感受到,聖經的啟示不只是對某些神學主題的啟示而已。神的話啟發並光照我們,使我們活在真理的光中。聖經彰顯了我們個人和群體生命的終極視野;它使我們明白:生命就是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並非只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一個層面。哀傷運動所喚起的福音覺醒表明,宗教信仰(religion;或譯為敬虔)——如聖經所述——是生命的全部,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它不只是我們所作的某些事,也不是人類的某些特定活動。倒不如說,我們是在信仰的景況中被造的,它是我們所有行為的基礎和支撐。我們乃是活在神的面前(coram Deo)。我們是蒙神賜生命的話語所召才開始存在的,並且是靠祂的話語來維持生命每一刻的氣息。我們是依賴性的被造物,而不是可以自主獨立存在的理性生物,像盧梭(Rousseau)、康德(Kant)、和現代人文主義的代表沙特(Satre)等人所要我們相信的。身為神的僕人,我們乃是蒙召要來完成一項任務,也就是要在神所造的世界中工作。

Read More »

應許與拯救

  「我極力推薦這套書。當今最好的書籍之一。」 ——史普羅(R. C. Sproul) 你是否對一本關於救贖歷史的好作品感興趣?《應許與拯救》是二十世紀狄葛拉弗牧師著作的譯本,分舊約部分與新約部分來勾勒和概述聖經故事。在他的這整部作品中,狄葛拉弗聚焦於神的國已經降臨,並在人類歷史中彰顯其意義。狄葛拉弗深信每個聖經故事中的主角都是三位一體的神,並強調,「我們講聖經故事的宗旨,應該與神在聖經裏為我們記載這個故事的目的相同」。狄葛拉弗出色地超越了一般對聖經故事的「道德教訓」和「常見觀點」,將舊約聖經的故事視為耶穌的預表,它們都是神救贖計劃的一部分。新約聖經的作品指出神地國度正在地上建立。 這本書已經被證明為特別有幫助,使荷蘭與歐美過去幾代的基督徒對聖經啟示的特殊性、全盤性、和基礎的統一性有更清楚的理解。現在全球的華人基督徒都可以閱讀此書,學習並反思。在生命各個不同階段的基督徒都可以從中受益——剛信主的、信主已久的、掙扎著想要建立基督教家庭的父母親、向孫輩講述聖經故事的祖父母們、牧師們、甚至教授們(包括神學家)。 作者 狄葛拉弗(S. G. De Graaf, 1855-1920)牧師是阿姆斯特丹一位重要的福音傳道人。他將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花在思考聖經的故事上,並教導他人如何講述它們。他的著作對於教會主日學、教會學校、和為了傳福音的目的而建立的市中心兒童社團都有極深遠的影響。本書是他最有名的作品。這套書有兩百四十七章,中文版分為兩冊。精彩的是,這套書原本是寫給教兒童主日學的老師們的。它們是聖經故事集!每一章都以一個簡短的引言開場,以一句話表達中心思想,然後是大約六到七頁的正文內容。它涵蓋了聖經中敘事的部分。這本書最初是在1936年以荷蘭文出版的,然後被加爾文學院(Calvin College)的艾文•朗納(Evan Runner)譯成英文,分為四冊出版,第一冊出版於1977年,最後一冊於1981年問世。朗納在他卷三的序言中提到,第一卷在出書的頭兩年就賣了兩萬五千本。 好得無比,教導從聖約和以基督為中心的角度來理解聖經。 你是否對一本關於救贖歷史的好作品感興趣?《應許與拯救》是二十世紀狄葛拉弗牧師著作的譯本,以一套四卷來勾勒和概述聖經故事。在他的這整部作品中,狄葛拉弗聚焦於神的國已經降臨,並在人類歷史中彰顯其意義。狄葛拉弗出色地超越了一般對聖經故事的「道德教訓」和「常見觀點」,將舊約聖經的故事視為耶穌的預表,它們都是神救贖計劃的一部分。新約聖經的作品指出神地國度正在地上建立。 狄葛拉弗(S. G. De Graaf, 1855-1920)是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位著名的荷蘭牧師,而《應許與拯救》是他最有名的作品。這套書有四卷——兩百四十七章,中文版分為兩冊。精彩的是,這套書原本是寫給教兒童主日學的老師們的。它們是聖經故事集!每一章都以一個簡短的引言開場,以一句話表達中心思想,然後是大約六到七頁的正文內容。它涵蓋了聖經中敘事的部分。這本書最初是在1936年以荷蘭文出版的,然後被加爾文學院(Calvin College)的艾文•朗納(Evan Runner)譯成英文,分為四冊出版,第一冊出版於1977年,最後一冊於1981年問世。朗納在他卷三的序言中提到,第一卷在出書的頭兩年就賣了兩萬五千本。 「這本書值得擁有廣大的讀者——那些相信聖經完全是神話語的人,和那些想要與他人分享福音之豐富的人。」

Read More »

麥種禱告信﹣2016年3月親愛的麥種禱告同伴……….

2016-03-17 親愛的麥種禱告同伴 2016年的第一季即將結束,我們跟往年一樣,開始穿梭在美國各機場。我們總是提著隨身行李和四大箱沉重的樣書。在教會舉辦培訓課程或帶領教會培靈會,迫切地想把神的話傳給各地的弟兄姊妹,並向各地教會介紹麥種事工。我們滿心期盼見到舊雨和新知,這樣的心情使我不禁想起保羅的一段話:「我既然這樣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間,且與你們眾人同住,使你們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叫你們在基督耶穌裡的歡樂,因我再到你們那裡去,就越發加增」(腓立比書一章25~26節)。

Read More »

麥種禱告信﹣2015年7月親愛的麥種禱告同伴……….

2015-07-22 親愛的麥種禱告同伴 再過半月,我全職事奉榮耀的神就滿30年了。回首半甲子歲月,雖幾經波折,但神以純正之心、巧妙手段,一路牧養、引領,於將近15年前,誕生了麥種傳道會這個完全不在計劃與預料之中的機構。在過去近十五年間,神施恩的手一路幫助、堅固,處處看見神蹟。

Read More »

聖經研究的考驗( The Trials of Biblical Studies)

卡森(D. A. Carson) 綱要 〈聖經研究的考驗〉摘要 一、整合的考驗 1. 研究經文與靈修讀經的整合 2. 獲取知識與敬虔生活的整合 3. 個別經文與整本聖經的整合 4. 聖經神學與系統、歷史、哲學神學的整合 二、工作的考驗 謹慎勿走向兩種極端:工作狂 vs 閒懶者 三、驕傲的考驗 1. 想要受景仰或被認同的渴望 2. 對經節精通熟練後,就以為自己對神有更深入的認識、在靈裡高人一等 3. 熟習聖經專業知識,就以為自己已經成為一位更優秀的牧者

Read More »

麥種禱告信﹣2014年八月親愛的麥種禱告

2014-08-30 親愛的麥種禱告同伴 二月間,麥種網站遭到攻擊,經重新設計整個網站,終於以全新面貌與關心我們的弟兄姐妹見面。也增加了新的功能,歡迎您撥冗前來參觀、關注。我們將過去的《麥種閱讀》全部上載,方便像我一樣「眼茫茫」的人放大閱讀。幾個星期以前,應邀到一個教 會講週末的研經聚會。結束後去拜訪一對夫婦,弟兄在教會負責成人主日學,他將《麥種閱讀》影印給所有老師,希望他們用這些文章充實自己。我在各地教會講道 時,常看見架上、檯子上堆滿了各種刊物。為了避免浪費,麥種都只寄一份給各教會。如果教會或個人需要過往《麥種閱讀》的印刷版,也可與我們聯絡。如果還有,我們願意盡力提供。有一兩期已經全部出清,連存檔的也分享出去了。但大部份都還有剩下。由於某些原因,經常收到退回的郵件,因而會從郵寄名單中刪除。 如果您一段時間沒收到我們的消息,也請與我們聯絡。

Read More »

「路德派」的保羅畫像–魏斯特鴻

魏斯特鴻 (Stephen Westerholm) 隆德大學的神學博士(D.Theol., Lund University),現任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早期基督徒研究教授,是多本有關保羅神學之著作的作者。本文摘自《保羅神學:新舊觀》(Perspectives Old and New on Paul,已出版)第五章。

Read More »

鍾馬田(David Martyn Lloyd-Jones)醫生不尋常的

原載2010年2期<麥種閱讀> 「今天(1920年代),在福音派基督徒當中,習慣鼓勵人作”見證”,作為佈道見證的一個方式,同樣常見的是,傳道人在講道中提及自己的各種事情。由於鍾馬田(David Martyn Lloyd-Jones)醫生不尋常的生涯,以及它帶給一般大眾的益處,也由於他有一些改變了他的生活的屬靈經歷,大家可能會以為他會經常在講道中提及自己的故事。但事實剛好相反。他在講道時提及自己,是既簡短又罕見的。幾乎完全沒有他悔改歸主之經歷的見證。這並不是他的疏忽,而是源自他的深切的信念。。

Read More »

《史瑞納新約神學》導論

本文摘錄自《史瑞納新約神學:在基督裡尊神為大》(New Testament Theology: Magnifying God in Christ),此書即將由麥種傳道會出版。作者史瑞納博士(Dr.Thomas R. Schreiner)自1997年起任教於美南浸信會神學院(Sou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目前為新約聖經詮釋哈里遜教席與聖經神學教授(James Buchanan Harrison Professor of New Testament Interpretation and Professor of Biblical Theology),著有多本聖經神學作品與新約聖經書卷註釋。

Read More »

為甚麼研究神學?摘自《天路客的神學》

摘自《天路客的神學》(Pilgrim Theology)。此書與其姐妹作《基督徒的信仰》(The Christian Faith)正由麥種傳道會翻譯中,預計2015年出版。後者贏得《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誌2012年神學與倫理學類最佳書籍獎。

Read More »

代禱信 (五月)近日看到一篇題為〈「奇點」還是

2014-06-30 近日看到一篇題為〈「奇點」還是「盲點」〉的文章,裡面有一段話說:「上帝雖在我們的理性認知之外,卻在我們的心靈感知以內。」我覺得該文作者這句話反映了很多基督徒的看法,尤其華人教會長久以來的心態,但很有商榷的餘地。理性認知與心靈感知都是神所創造的美好恩賜,都是我們用來認識這位全能創造者的媒介;但兩者都是有限的,在墮落罪人的身上,兩者也都受了玷污,需要主耶穌寶血的洗淨,聖靈不斷地更新。但即使是最為完全、成熟的基督徒,也無法測透這位全能的創造者,(我認為)即使用盡整個永世也不能。因此,我覺得這句話如果改為「上帝既超越我們的理性認知,也超越我們的心靈感知」,似乎更為恰當。您認為呢?

Read More »

駁保羅新觀(3):羅馬書三章(Lectures on the N

卡森(D. A. Carson)講,周俞雲翔譯(New Testament Theology: Magnifying God in Christ),編按:這是卡森博士三篇講座的最後一篇(英語錄音可在網站下載:http://www.monergism.com/thethreshold/books/lecture 3 – npp – da carson.mp3)。限於篇幅,不再加上註腳。

Read More »

駁保羅新觀(2):保羅新觀涉及好幾個不同的領域

卡森(D. A. Carson)講,周俞雲翔譯 編按:此為卡森博士「保羅新觀點」講座第二講的中文翻譯(英語錄音可在網站下載:http://www.monergism.com/thethreshold/books/lecture 2 – npp – da carson.mp3)。這是他於2005年應北卡州夏綠蒂市改革宗神學院(Reformed Theology Seminary, Charlotte)之邀,就此議題發表的三堂講座。文稿未經講員過目。經允許刊載。所有註腳皆是本刊所加。

Read More »

駁保羅新觀(1):保羅新觀的歷史

卡森(D. A. Carson)講,周俞雲翔譯 編按:「保羅新觀」是近年來在美國引發相當爭議的話題,尤其是在改革宗圈子。華人教會對此話題較為陌生,但隨著港台幾家出版社陸續出版此一神學路線主要人物(如湯姆.賴特、鄧恩〔或譯鄧雅各〕)的作品,幾位華人學者的推動,神學院老師的影響,已經給不少基督徒帶來困擾,卻不見比較正式而公開的評論。有鑑於此,本刊計劃選取一些權威學者的作品,對此一話題做出公允的評論。自本期起,分三篇刊載卡森博士講座的中文翻譯(本篇英語錄音,已經由 RTV Taiwan配上中文字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4WyQooTqUc&feature=youtu.be)。這是他應北卡州夏綠蒂市改革宗神學院(Reformed Theology Seminary, Charlotte)之邀,就此議題發表的三堂講座。

Read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