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瑞納新約神學》導論

Thomas R. Schreiner

本文摘錄自《史瑞納新約神學:在基督裡尊神為大》(New Testament Theology: Magnifying God in Christ),此書即將由麥種傳道會出版。作者史瑞納博士(Dr.Thomas R. Schreiner)自1997年起任教於美南浸信會神學院(Sou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目前為新約聖經詮釋哈里遜教席與聖經神學教授(James Buchanan Harrison Professor of New Testament Interpretation and Professor of Biblical Theology),著有多本聖經神學作品與新約聖經書卷註釋。

本書所闡述的中心論點是:新約神學是以神為焦點、以基督為中心、充滿聖靈的,然而,聖父、聖子、聖靈的工作必須在救恩歷史的時間表內來理解,即:神的應許已經在基督耶穌裡實現、卻還沒有完全實現。我們將會看到:耶穌基督的事奉和聖靈的工作是實現神應許的根本要素。耶穌基督的降臨和聖靈的工作是兩個主要的記號,表明神正開始實現祂所賜給亞伯拉罕的救恩應許。

在本書餘下的篇章中,我們將會更詳細地審視這個主題,即:神藉着聖靈在基督裡賜下的救恩應許已經實現、卻還沒有達到頂峰。[1]本章的目的是提供一個旅遊指導,或者說使讀者大致品味一下本書的中心思想,看到神的超越性是藉着故事表述出來的,而該故事揭示出神在歷史中的拯救工作。我們可以簡單地說神是新約聖經見證的中心,但這樣的觀點若沒有具體的闡釋便成了抽象且脫離現實的論調。我會藉着新約聖經中具體實在的見證來闡述神在基督裡的中心地位,因為新約聖經見證所揭示的是神在歷史中的拯救工作。換言之,當神在救贖歷史中逐漸完成祂的目的,祂將因為祂在基督裡、藉着聖靈完成的工作得着一切的榮耀。更進一步地說,救贖歷史的特點體現於「已展開卻未完全實現的末世論」。因此,神的榮耀雖然還未達到頂峰,卻遲早會如此。

 

舊約聖經背景

在概述新約聖經的見證之前,我們需要粗略地看一下舊約聖經。我們可以將舊約聖經概括在三個標題之下:創造,墮落和救贖。神的中心地位體現在是祂創造了萬物這個事實。神以祂的權能創造了宇宙萬物,這是舊約聖經中隨處可見的主題。該主題表明神是宇宙的主宰,是舊約聖經故事的主角。神按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類,使人類彰顯祂的榮耀,反映祂的屬性,並為神治理全地(創一26~27,二15~17)。亞當和夏娃拒絕了神的主權地位,並想將其據為己有。神對亞當和夏娃的審判也表明了祂的主權,同時預示了舊約聖經中「審判」這一隨處可見的主題。神每一次的審判行動都彰顯出祂擁有至高無上的主權,祂是主。然而,舊約聖經故事的發展不是以審判結束,乃是引出救贖的應許。有關救贖的應許不僅存在於舊約聖經的故事中,也同樣存在於新約聖經的見證裡。

公允地來說,舊約聖經因着對末世的盼望而生氣勃勃。創世記三章15節預言:有一天,女人的後裔將制伏蛇的後裔。之後的歷史卻似乎是在嘲諷這一應許,因為在挪亞的日子和巴別塔的時代是蛇的後裔在統治人類。神要賜福全人類的應許,後來聚焦在一個人身上,那就是亞伯拉罕。主應許亞伯拉罕及其子孫的是土地、後裔,以及那一個將要惠及整個世界的福分(如,創十二1~3,十八18,二十二17~18,二十六3~4,二十八14~15,三十五12~13)。顯然,這個應許是指向將來的,因為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在當時都還未有眾多的兒女,也不曾擁有應許之地土,惠及全人類的福分更是遠未實現。

在摩西五經中,這個應許開始實現,因為以色列百姓生養眾多,與神的應許一致。然後,在約書亞時代,有關迦南美地的應許也得以實現。以色列國似乎即將成為使全世界蒙福的媒介;但是,在士師時代,犯罪和審判的循環卻接踵而至。大衛登基做王,神與它立定永約(撒下七章),這表明全世界範圍的福分將會藉着大衛的後裔而降臨。但是猶大諸王的故事卻令人大失所望,更不必說更為糟糕透頂的以色列諸王。以色列民族的命運急轉直下,直到主前586年被擄至巴比倫。然而,雅威(Yahweh,《和合本》作「耶和華」)藉眾先知應許說,一個新約將如曙光初現(耶三十一31~34),一個國度將會被建立(俄21),大衛倒塌的帳幕將會重建(摩九11~15),耶路撒冷和錫安新的一天將會來臨(珥三15~21;番三15~20),神的靈將會澆灌下來(珥二28),將來有一天,主將會賜給祂的百姓一顆新心和一個新靈,好叫他們順服祂(結三十六26~27),新的「出埃及」將會到來,那時神會再次釋放祂的百姓(如:賽四十三5~9),甚至賜下新的創造(賽六十五17~25,六十六22)。在舊約聖經時代,這些應許無一得到應驗,這就將我們帶入新約聖經的見證。

 

對觀福音

當耶穌開始事奉時,這些偉大的應許—即實現神當初向亞伯拉罕保證、向大衛確認的福分—還沒有發生。然而,我們在新約聖經見證中所看到的是:神的末世應許在拿撒勒人耶穌身上已開始實現。人們很容易忽略這一信息是以神為中心的,因為是創造主神要在耶穌基督裡實現祂的應許。並且彌賽亞耶穌藉着聖靈的能力來完成祂的事奉。但是,應許實現的方式是出人意料的,因為神救恩的應許是「已展開卻未完全實現」。新約聖經以多種方式表達了這個真理,但是對於新約聖經—不論是對觀福音(Synoptic Gospels,或譯「符類福音」、「共觀福音」)、約翰福音、保羅書信、彼得書信、希伯來書、還是啟示錄—的整個信息,這個真理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在此我想大致勾畫一下神在救恩歷史中的作為,以便使讀者清晰地看到:在新約聖經中,「已展開卻未完全實現」的末世論隨處可見。

在下一章中,我會詳細描述對觀福音對國度的理解。在此我只是簡要地探討國度在耶穌信息中「已然又未然」的特性。耶穌宣告說:神的國已經在祂的事奉中降臨,證據是祂靠着聖靈趕鬼(太十二28)。[2]儘管耶穌聲稱神的國已經在祂的事奉中如曙光出現,卻又教導門徒要為神國的到來而禱告(太六10;路十一2)。神國的拯救大能在耶穌的事奉中顯露無遺,但神國卻還沒有完全顯露出末世的權能。正如我們將要在下一章看到的,這同樣的主題再次出現在耶穌所講的比喻中,透過這些比喻,我們看到神國同時擁有現在和未來的雙重特性。進一步說,耶穌在事奉中宣告說末世的應許已經實現,因為祂使瞎子看見,瘸子行走,大痲瘋得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並宣揚神國的福音(太十一5)。這些應許出自以賽亞書,以賽亞書宣告了新的創造的來臨:曠野花開繁茂,沙漠溪水潺潺,野獸不再攻擊(賽二十九17,三十五章)。這是神拯救的日子,祂要來為自己的百姓申冤,並救他們脫離被擄的生活。福音書清楚地表示,耶穌的神蹟和趕鬼彰顯了神的國度,是新世代來臨的標記。耶穌的神蹟和趕鬼表明,新的創造已經來臨,然而耶穌又教導說:將來有一天,神會審判惡人,為義人申冤(如,太十二32,十三39~40、49,二十四3,二十八20;可十30;路十八30,二十35)。猶太教思想總是一成不變地將「現今的世代」和「將來的世代」區分開來;而耶穌似乎是在教導兩個世代的重疊,因為在耶穌的事奉中將來的世代已進入現今這個邪惡的世代,然而,另一方面,將來的世代還未完全臨到。

應許的聖靈洗禮表明了新世代的來臨(太三11;可一8;路三16),實現了先知書中有關聖靈的應許。耶穌在祂的事奉期間,是聖靈的承載者,但在榮耀升天後,祂成為聖靈的施予者。無論是在耶穌的事奉中,還是在祂升天之後,聖靈的工作都必須從舊約聖經的背景來詮釋。在舊約聖經中,聖靈的恩賜預示了神在末世所要作的工作。在此,我們看到神拯救工作的三位一體特性:聖父差派聖子耶穌來到世上,以便使耶穌用聖靈為信徒施洗,藉此,開始實現萬民必因亞伯拉罕蒙福的應許(創十二1~3)。

在對觀福音中,也有很多經文顯明新的「出埃及」已經在耶穌的事奉中實現了。[3]當以色列民於波斯王古列年間從被擄之地歸回時,以賽亞所宣告的有關從巴比倫歸回的預言還未完全實現。大約在500年後,施洗約翰的事奉一開始便是關於這個應許:神將要實現新的出埃及的偉大應許(太三3;可一2~3;路三4~6)。約翰在約旦河的施洗,暗示了以色列民(可以說)正要再一次進入應許之地,正如他們過去曾經走出埃及,渡過約旦河,進入應許之地那樣(可一5與其平行經文)。施洗約翰恰似新的以利亞,他在神所應許的救恩來臨前夕登場(太十一14,十七12;可一2、6;路一17)。耶穌本人的出現,成為神的應許得以實現的最顯而易見、意義深遠的記號。福音書清楚地指出耶穌就是預言中的彌賽亞,是申命記十八章15節所預言的那先知,是但以理書七章中的人子,是神的兒子。然而,當耶穌以應許中的彌賽亞的身分出現時,並不是神的所有應許都在頃刻間全部實現。這裡存在一個十分明顯的「已然又未然」的特徵。[4]

登山變像顯明了耶穌在世生活的「已然又未然」的特性(太十七1~8與其平行經文),因為耶穌的榮耀和威嚴在祂事奉期間是蒙了一層帕子的。然而,登山變像預示了將來耶穌再來時的榮耀、權柄、和尊榮(參:彼後一16~18)。路加強調:神的聖約應許在施洗約翰出生時開始實現,而在耶穌身上顯著實現(路一46~55、67~79,二29~32)。然而,在耶穌的事奉中並不是所有的應許都得以實現,因為以色列的仇敵還未被毀滅。儘管如此,路加卻明確地將耶穌的降臨視為神與以色列所立之約的實現。這一點似乎由一段具有提綱挈領作用的經文證實了:耶穌引用以賽亞書六十一章和五十八章,來開始祂自己的事奉(路四18~19)。神對以色列人的末世應許在耶穌身上開始實現,但意味深長的是,耶穌沒有引用以賽亞書中有關神的末世審判的經文,這暗示了大審判是為將來的某一天而存留的。

 

約翰著作

毋庸置疑,耶穌基督是約翰福音的主角,在祂身上,神的應許得到顯著的實現。事實上,約翰的基督論是清晰明瞭、直截了當的,這使它顯然有別於對觀福音,儘管耶穌也同樣是對觀福音中的主角。約翰福音的基督論在敘述過程中如火苗般燃燒,奪人眼目:耶穌是基督,那先知,人子,神子,而且可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神。在耶穌基督裡,神的應許極其顯著地實現了。但是約翰反復向讀者強調說:耶穌是天父所差遣的,而且總是遵行天父的旨意。因此,在約翰神學中,天父並不是無足輕重的角色。耶穌甚至應許說:祂和天父將一起差遣聖靈來教導並賜力量給祂的門徒。這卷福音書的「三位一體」特徵因此清晰可見。然而,聖父、聖子、聖靈的工作並不是以系統神學的方式將其一一定位。在約翰福音中,神拯救的工作是整個救恩歷史故事脈絡的一部分。

約翰福音不同於對觀福音,因為約翰福音表述其「末世論」特徵,不是以「神國」的概念,而是以「永生」這個術語。[5]簡單來說,永生所指的是將來世代的生命。約翰強調說,將來世代的生命已經開始屬於那些相信耶穌的人(約五24),因此他強調了末世應許在今世的實現。儘管約翰專注於已實現的末世論,其「未然」的一面卻也同時存在。身體的復活和最後的審判是為將來存留的(約五28~29,六39~40、44)。約翰在其他地方教導說,末時的審判藉着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約十二31)已經開始了(約三18~19,九39~41),因此,那些遵行耶穌話語的人將永遠不死(約八52,十一25~26)。但另一方面,並非整個世界都已經認識了神的審判。因此,在世界的末了,耶穌將會公然向整個世界宣告審判(約五27~29,十二48)。在耶穌死而復活後,將來祂還要再來,祂的門徒將會去到耶穌所在之地(約十四1~3)。約翰福音維持着末世論的張力。例如,耶穌禱告說,祂的門徒,那些已經相信祂的人,將被保守直到世界的末了,到那時門徒將親眼看見神的榮耀(約十七11、15、24)。

關於將來世代的介入,約翰福音中最顯著的記號之一便是其對聖靈的強調。在舊約聖經中,聖靈仍然是個應許,是要在末世才會賜下的。在約翰福音中,聖靈是藉着耶穌基督的復活升天而賜下的。在耶穌得榮耀後,門徒被授予聖靈(約七39,十四26,十五26,十六13),然而,甚至在耶穌事奉過程中,門徒們已經認識「真理的靈」,因為祂住在門徒中間(約十四17)。

類似的末世論張力也出現在約翰一書。真光此刻已在基督裡照耀;黑暗正漸漸過去(約壹二8),正如這世界正漸漸過去一樣(約壹二17)。末世已經來了,因為許多敵基督已經登場;然而,最後的那一個決定性的敵基督還沒有出現(約壹二18)。從另一方面講,真光正在照耀,因為耶穌已在肉身顯明祂是基督(約壹二22~23;參:約貳7)。耶穌是神的兒子,是神應許的實現(約壹五10~12)。信徒現在成為神的兒女,是已經出死入生了,因此,將來世代的生命,即永生,此刻已屬於他們(約壹三1~2、14,五12~13)。然而,基督再來以及救恩完全實現,那還是將來之事(約壹二28,三2)。神賜下聖靈,證明了末世已經開始(約壹三24,四13;參:五6、8),然而,最後的審判還沒有來臨。

 

使徒行傳

在使徒行傳—路加福音的續篇—中,五旬節時聖靈的降臨是神的應許實現的最顯著標記(徒一5、8,二1~4)。在使徒行傳中,在五旬節賜下聖靈,成為神拯救和末世應許實現的識別標記。在此我們應該清楚地知道,我們已經看到神末世應許的實現。當然,只有在耶穌復活、被高舉到聖父的右邊後,聖靈才賜下(徒一9~11,二33)。耶穌的事奉、受死、復活以及現在所賜下的聖靈,這些都表明,神對亞伯拉罕的應許—「萬民都將因他蒙福」—正在實現(徒三24~26,十43,十三23、26~27、32,十五15~17,十七2~3,二十四14~15,二十六22~23,二十八23)。難怪門徒們以為聖靈的賜下與神國的到來息息相關(徒一6),因為在舊約聖經預言中,聖靈的賜下預示着神旨意的全然實現。耶穌告訴門徒:預言應驗的方式與他們的期望不盡相同(徒一7~8)。聖靈的確要來,但救恩歷史的結束卻不會立即出現,神還未向人類啟示何時才是歷史的盡頭。

使徒行傳顯著的主題之一是耶穌的復活(如,徒二24~32,三15,四10,五30,十40~41,十三30~37,二十三6~10,二十四15,二十六8),這也是結束所有四福音書的事件。耶穌的復活不應該僅僅被視為人類歷史中難以言表的事件。它預示了普遍復活的開始—新時代和新創造的來臨。現在,耶穌正在掌權,是主,是基督(徒二36)。所應許的彌賽亞和主已經來到,憑藉祂的復活、升天、得榮耀,祂來治理全世界。然而,在使徒行傳中,神還沒有將全部歷史盡都展開。耶穌將要再來,以實現神的所有應許,並要審判活人、死人(徒三19~21,十42,十七31;參:二十四25)。因此,耶穌的復活為「已然又未然」這一主題提供了清晰的例證。

 

保羅書信

看一下羅馬書的引言,我們便能窺視到保羅神學的核心(羅一1~5)。神賜下祂的兒子耶穌基督,來實現舊約聖經中的應許。耶穌是應許中的彌賽亞,如今祂也以神大能兒子的身分掌權,因為祂已經被高舉至神的右手邊。祂藉着聖靈的大能而復活,這標誌着將來世代已經破曉,而身為使徒的保羅很渴望將這一好消息帶給猶太人和外邦人。賦予保羅的使命以生機活力的,是耶穌基督之名的榮耀和尊貴。因此,保羅的使命具有頌揚和讚美的目的。我會在後面盡力詳細地闡明:保羅神學既是以神為中心,又是以基督為中心的,同時,聖靈的工作是與耶穌基督的事奉、受死、復活密不可分的。保羅神學的「三位一體」特性不可與聖經故事的主線割裂開來。神的偉大是藉着新約聖經中救贖故事的展開而表明出來的。

的確,「已然又未然」的主題已經交織在保羅神學中,因此,探討該主題會自然而輕易地引發出對保羅神學全方位的探視。在恰當的時候,我們會更詳細地、並從幾方面集中探討保羅對於神應許的實現所持的觀點。在此,我只想指出這個主題在保羅思想中的普遍性。看保羅神學「已展開卻未完全實現」的末世論恰如觀看萬花筒。搖動萬花筒,我們會看到不同的圖畫,但是卻是從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表達同樣的思想。換一個類比,如果從考古挖掘的角度看保羅神學,我們無論把轉軸伸向地下的何處,總能挖掘出「已然又未然」這一主題,儘管表述該神學的具體用語不同。因此可以說,「已展開卻未完全實現」的末世論構成了保羅神學的基本架構。因此,我們此處的目的不是一一闡釋這些主題本身,乃是定下基調,以便探視該主題是如何遍佈在保羅神學中。

如前所述,保羅宣告說神的救恩應許已經在耶穌基督裡實現,因為藉着祂的事奉、受死、復活、升天,耶穌已經實現了神對亞伯拉罕和大衛的應許(參:羅一1~4)。神在耶穌基督裡所啟示出來的拯救的公義,已經實現了律法和先知在先前所期盼的(羅三21~22)。神的公義變為實際,並非藉着摩西律法,乃是藉着神給亞伯拉罕的應許(羅四1~25;加三1~四7)。保羅堅持說,他如今是因信稱義,而不是因行律法稱義(腓三2~9)。然而,末世論的張力依然存在,因為保羅還未完全,還依然在等候復活(腓三10~16)。

有趣的是,保羅常使用katargew這一動詞(一個很難翻譯的詞,或許是「使……無效」或「拔除、取消」的意思)來指明從舊時代到新時代的改變。在基督裡,罪身已被「滅絕」(羅六6);信徒被釋放脫離了摩西的律法(羅七2、6;林後三11、13~14;弗二15);今世掌權者正漸漸退去(林前二6);神要廢除我們必朽的身軀(林前六13);在末日基督再來之際,屬靈恩賜將歸於無有(林前十三8、10);當神國被全然建立時,墮落天使的能力將被廢去,而死亡本身也要被毀滅(林前十五24、26);神將要毀滅那不法之人(帖後二8);神已經廢除死亡,並且使新生命藉着福音誕生(提後一10)。可以說,僅在katargew這一動詞裡面,我們就能看到神的應許已經開始實現,但同時信徒還沒有領受到神應許的全然豐富。

這裡所討論的問題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神在基督裡所作的所有拯救工作都是末世的禮物。宣告人在今世可以被稱義,這表明神在世界末日到來之前就已經宣佈了末世判決,而在大審判的日子,神將要向全世界宣告這一判決(參:羅五1,八33~34;加五5)。救恩從根本上講是末世性的,因為它的意義是在末日免去神的憤怒(羅五9;帖前一10,五9)。然而,救恩現在就屬於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弗二8~9),因此,末世的禮物已經屬於在現今邪惡的世代相信耶穌的人。現在正是拯救的時候(林後六2),因此,神對末世的應許已被帶入今世—一個等候被更新的世界。同樣,當信徒的身體被贖,變得完全之時,救贖也將成為信徒所擁有的份(羅八23;弗一14)。然而,信徒現在就已經藉着基督的血而得蒙救贖和赦免(弗一7;西一14)。

如前所述,耶穌基督的復活表明末世的復活已經開始發生。保羅清楚地表達了這一信念(羅一4)。進一步說,他強調耶穌的確已經從死裡復活(林前十五1~11)。但是,在基督復活和信徒復活之間,依然存在不可確知的時間間隔(林前十五20~28)。末世已經隨着基督的復活而開始,復活的基督成為那初熟的果子,但是信徒還需要等候身體的復活。死亡,這個最後的敵人,還沒有被廢除和消滅。現在基督已作為末後的亞當而做王掌權,因而證明神的應許正被實現;但是,末世性的附加條款卻依然存在,因為並非萬物都已經服在基督腳下,而且還沒有看見神在萬物之上為萬物之主。有人爭辯說復活的事已過,這就成為「過度實現末世論」的犧牲品(提後二18)。另一方面,基督復活的大能已經進入今世。即便現在,信徒一舉一動都有新生的樣式(羅六4),並且向神活着(羅六11)。他們已經與基督同死,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弗二6;西二12,三1),但同時,他們依然在等候將來的復活。[6]

保羅還宣稱新造已經在耶穌基督裡誕生。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現在就是新造的人(林後五17)。如今,既然新造已經出現,那要求割禮的摩西之約也就失去了約束力(加六15)。新造是與「新人」的應許(弗四24)緊密連接的,新人代表着信徒在基督裡的身分,而不是在亞當裡的身分(羅五12~19;林前十五21~22)。信徒在基督耶穌裡成為新造,被神所造去行善事(弗二10)。「新造」這一用語切合信徒已經重生這個主題,而重生是聖靈在末世的工作(多三5)。然而,新造的出現並不意味着現今邪惡的世代已被終結(加一4),舊世代和新造在同一時間重疊!信徒依然在等候全然顯為神的兒女的那一刻。今世依然敗壞,等候着被全然更新(羅八18~25)。因此,信徒是舊世界裡的新造。但這一事實甚至更為複雜:因為信徒在亞當裡的舊人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在基督裡成為新人(羅六6;西三9~10);儘管如此,他們依然必須脫下舊人,穿上新人(弗四22~24)。正如羅馬書十三章14節所說,他們必須「披戴主耶穌基督」。信徒不僅在等候世界被更新,也在等候自己的生命最終被全然更新。

正如保羅使用新造這一用語,他也照樣採用了典型的猶太用詞「今世」和「來世」(弗一21)。今世被稱為「這罪惡的世代」(加一4;參:提前六17),信徒不應效法這個世界(羅十二2),像底馬那樣(提後四10),因為這個世界擄掠了非信徒的生命(弗二2)。十字架與復活之間的這一時期被稱為「邪惡的日子」(弗六13,《思高聖經》、《恢復本》;《和合本》作「磨難的日子」),因此也可以說「現今的世代邪惡」(弗五16)。事實上,信徒已經被賦予恩典,以便在現今邪惡的世代過着將來世代的生活(多二12)。今世的掌權者釘死了耶穌基督,因為他們不知道耶穌是榮耀的主(林前二6、8)。屬世界的智慧和世界觀控制了非信徒的思想,但這僅限於今世(林前一20,三18),撒旦是這世界的神,掌管這個世界(林後四4)。但另一方面,邪惡的今世並不是唯一的實際,因為「萬世之終局」已經在耶穌基督裡開始出現(林前十11《呂振中譯本》),而且信徒藉着基督的十字架已脫離了這個世代(加一4),因此基督的十字架代表了新時代的介入,或者說代表了新造的出現,正如保羅在加拉太書六章14~15節中所說的。這世界現今的樣子正要過去(林前七31)。因此,耶穌已經開始在這個邪惡的世代掌權,而祂的權柄將會在將來的世代到達頂峰(弗一21;參:林前十五24~28),以至於將來的世代將會驚歎於神在耶穌基督裡所彰顯的恩典(弗二7)。今世的複雜性藉着以上所表達的兩個真理而展示出來:一方面,撒旦是這個世界的神(林後四4);另一方面,耶穌此刻就是榮耀的主,正在掌權。撒旦的管轄表明耶穌的統治還沒有達到頂點,也就是說,萬物服在耶穌腳下的那一天還沒有到來(林前十五25~28)。

直說語氣(indicative)和命令語氣(imperative)在保羅神學中的並置,是「已然又未然」這一特徵在他神學中的首要例證。就是說,信徒已經在基督裡成為無酵的麵,因為基督—逾越節的羔羊—已被獻上,祂赦免人的罪,並藉此將人生命中的罪煉淨、洗除(林前五6~8)。因此,信徒可被形容成無酵的麵。然而,信徒也必須除掉他們生命中的舊酵,以便成為在主裡面的新的麵團。

信徒是神的兒女(加三26),得着兒子的名分,進入神的家(羅八14~17;加四4~7)。但保羅也將兒子的名分留到末日,就是我們的身體得贖的日子(羅八23)。在此,我們所看到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而是「已然又未然」的關係。與此類似,信徒如今在基督裡已經成為後嗣(羅八17;加三29,四7;多三7),但他們還沒有得着所應許給他們的一切。信徒現在就是神的聖徒(如:羅一7;林前一2),並且在基督裡成為聖潔(林前六11),然而保羅又說:信徒必須在聖潔上長進(參:羅六19~22;林後七1;帖前四3~8)。同時,完全的成聖要等到耶穌再來的日子(弗五26;西一22~23;帖前三13,五23~24)。顯然,保羅對聖潔的理解有着「已然又未然」的特點。信徒現在正享受永生,但他們必須奔跑以贏得獎賞(腓三12~14)。所有的人都必須操練,才能得着獎賞(林前九24~27)。一方面,神應許要將永生給那些屬神的人;然而另一方面,神已經差遣耶穌來到世上,就藉此實現了這一應許(多一2~3),以致可以說,神救眾人的恩典已經顯明出來(多二11;參:三4)。

如前所見,聖靈的賜下是新時代的識別標記。聖靈的降臨如同印章,確認了神拯救人的應許,因此聖靈在保羅神學中佔有顯著的地位(參:羅八1~17;加三1~5、14)。聖靈的賜下表現出保羅神學中的末世論張力,因為聖靈是神對於要完成祂已經開始之工作的憑據,好叫信徒經歷末世的復活(林後一22,五5;弗一13~14)。聖靈是初熟的果子,表明神肯定會救贖信徒的身體(羅八23)。另外,聖靈的到來同樣也表明神已經實現所應許的新約(耶三十一31~34;結十一18~19,三十六26~27),而這些應許從未在摩西律法—舊約—之下實現(林後三14)。但如今聖靈已經來到,信徒被賦予能力去做憑着儀文(gramma—即,脫離聖靈的律法〔羅二28~29,七5~6;林後三6〕)無法做到的事情。信徒得到能力,可以遵守神的律法,神對新約的應許因此得以實現(羅八4;林後三17,參:加五14)。

因信稱義和因行律法稱義*的對比(羅三20、28;加二16~21,三1~5、10),也必須以保羅的末世論以及新舊約的對比為背景來理解。所以,那些在律法以下的人,如夏甲,代表了西奈山之約;而從律法下得自由的人,成為末世耶路撒冷的一部分(加四21~31)。保羅神學與末世論的兩極化相互共鳴,馬庭(Martyn)將稱後者為具有天啟色彩的二律背反(apocalyptic antinomies),[7]也就是說,信心和行律法的對比是末世性的,正如肉體和聖靈、舊人和新人、舊造和新造的對比一樣。

信徒現在已經是天國的公民,但這一點尚有一條末世的附加條款,因為他們還在等候應許中的復活(腓三20~21)。信徒現在與基督一起藏在神裡面,然而他們還在等候基督的再來和將來的榮耀(西三3~4)。在日期滿足的時候,神的應許在基督裡面得以實現,以至於有聖靈的人便成為神的兒女(加四4~6)。新約神學的焦點是神至高無上的地位,這一地位是在基督裡、藉着聖靈而施行的。因此,我們發現,神的應許都是在基督裡、藉着聖靈而實現的。

 

希伯來書和雅各書

有人說希伯來書幾乎是柏拉圖式的,因為它將屬天領域和屬地領域相對立;但是,對希伯來書縱向的觀點,必須放置於橫向或救恩歷史的脈絡中來理解。本書以有關耶穌基督的宏偉陳述開始,宣告基督已經實現古時的預言(來一1~4)。祂正坐在神的右手邊,這表明祂不僅是彌賽亞,也是神的兒子(詩一一○篇)。因此,神將要統管全地的應許,正開始藉着祂兒子的統治而實現。末世救恩的「三位一體」特性在此也很明顯,因為賜下聖靈和聖靈的恩賜是新時代開始的標誌性特徵(來二4)。神的新百姓成為舊約聖經中所預言的,與聖靈有分的人(來六4)。背道是尤其令人憎惡的,因為它意味着信徒踐踏神的兒子,褻慢施恩的聖靈(來十29)。

然而,「未然」的特徵依然蘊於其中,因為信徒依然等候將來那日,神兒子所有的敵人都服在祂的腳下(來一14,二5~8,十12~13)。神的末世救恩已經來臨,因為藉着耶穌基督的死,死亡已被打敗(來二14~16)。同樣,那些信靠、順服神的人有神所應許的安息為其存留(來四2~3),儘管完美的安息還遠未到來(來四1~11)。[8]在「今日」,安息已經臨到(來四7)。就在此刻,神的國度已經屬於相信的人;但是受造之物被挪去的那天還有待將來,到那時,神的旨意會完全實現(來十二26~28)。信徒已經來到天上的耶路撒冷,永生神的城邑(來十二22);但同時,他們還在尋求將來的那座城(來十三14),正如亞伯拉罕、撒拉和其他族長一樣(來十一10、13~16)。

末世論在希伯來書中的顯著地位,可從它長篇引用耶利米書三十一章中的「新約」(參:來八8~12,十16~18)得到證實。作者宣稱:新約已經藉着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而臨到。舊約是與利未人的祭司制度和摩西律法緊密關聯的,它展望着耶穌所擁有的麥基洗德等次的祭司職分和一個新的秩序。換句話說,希伯來書中的預表是用來支持希伯來書的末世論的。利未人等次的祭司職分和舊約聖經律法都是臨時性的,此特徵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們不能使人得以完全,也不能使人的罪得着完全的赦免,而耶穌的犧牲卻能帶來對罪至終的、確切的饒恕,因為祂是無罪的、完美的祭物,同時也是具有人性的、甘心樂意的犧牲品,不像祭牲—那些牲畜的獻上不是出於自願的(來七11~28,十1~18)。儘管基督「在這末世」獻上了完美的、至終的祭物(來九26),救恩歷史的終結之日卻還沒有到來,因為信徒還在等候最後的審判、耶穌基督的再來(來九27~28,十37),以及末日的臨近(來十25)。事實上,遍佈希伯來書的警告經文,是以它「已然又未然」的末世論為背景的。具體來說,為了得到末世的獎賞,已經相信的人必須繼續相信和順服,直到耶穌再來。因此,希伯來書十一章中信心偉人的榜樣也是聚焦在信心的末世特徵上,這說明歷史上那些已經信靠神的人在世居住的日子並沒有得到所應許的獎賞。希伯來書十一章39~40節強調了救恩歷史的漸進性。我們有比舊約聖徒更美的東西,他們若離開了我們就不得完全,但是所有信徒都是在展望同一個末世的獎賞。

雅各書對神應許實現的強調,不同於新約聖經其他著作。雅各強調的是神的應許在末日—也就是耶穌再來的日子(雅五7~9)—的最終實現(雅二12~13,五1~5)。到那時,信徒將會成全、完備(雅一4),被高舉(雅一9),並且會得到生命的冠冕(雅一12)。神的救恩從根本上講是末世性的,因此信徒必須有好行為才能被稱義(雅二14~26,五20)。另外,雅各書也承認,神已經賜給信徒新的生命(雅一18),並且揀選他們成為神的兒女(雅二5)。在雅各書中,耶穌基督和聖靈顯然並沒有佔據顯要的地位。但在後面恰當的地方,我將會論述:這一點可能被過於誇大了,因為神的應許藉着聖父、聖子、聖靈而實現,這可能是雅各書所默認的背景。

 

彼得前後書和猶大書

神拯救的應許藉着聖父、聖子、聖靈而實現,這一點在彼得前書一章2節佔了重要的地位。正如藉着聖靈所預言的(彼前一10~12),將來的世代已經藉着耶穌基督的死亡和復活而開始了(彼前一3、11,二21、24,三18)。因此,耶穌的死亡和復活宣告了「將來的世代」已經正式開始(彼前一20;參:一18~21)。耶穌現在坐在天上,眾天使和有權柄的,都在其統管之下(彼前三22)。神末世應許的到來是顯然的,因為信徒已經重生(彼前一3、23);神對以色列民的應許實現在教會中,教會是神新的子民,是新以色列(彼前二9~10)。聖殿和祭司體系所預示的在耶穌基督裡得以實現(彼前二4~9)。然而,「未然」涵蓋了該書信大多數地方,因為信徒還在不法之人手下受苦,並且還在地上過着被擄的生活(彼前一1、17,二11,四1~6)。所應許給他們的救恩在根本上是末世性的(彼前一5、9),所以他們必須直到最後那日才能得到基業(彼前一4)。耶穌基督最後的顯現還是將來之事(彼前一7、13,四13,五4;參:四7),信徒必須繼續相信和順服祂,直到祂再來(彼前三9~12;參:五4)。當末日審判到來時(彼前四5、17),信徒將被升高並且得着獎賞(彼前五4、6、10)。

彼得後書和猶大書都很簡短,而且猶大書的很多內容都包含在彼得後書中。然而,彼得在他第二封信一開始便交代出書信的主題:神應許的實現。[9]神拯救人的義現今藉着耶穌基督—這位神和救主—得以實現(彼後一2〔《和合本》:1節〕)。神實現所應許的,藉着耶穌基督的大能,已經將信徒所需的一切賜給他們,以致他們甚至現在就得以與神的性情有分(彼後一3~4)。因此,藉着認識耶穌基督為主和救主,救恩的應許便歸給了相信的人(彼後二20,三18;參:一8)。儘管彼得後書所強調的,是在當下認識耶穌基督為主和救主,書信依然具有為末世預留的特徵。信徒必須活出敬虔的生活,以便在世界末日得以進入神國(彼後一5~11,三14~15)。神的所有應許還沒有最終全部實現,因此信徒依然需要等候耶穌基督的再來(彼後一16~18,三3~10)。那些放縱自己行邪惡之事的人在末日要受審判(彼後二章),因此,信徒必須忍耐,才能得到應許的獎賞和末後的救恩(彼後三15)。神所應許的新創造—新天新地—正漸漸來臨(彼後三13;參:三7,10)。

猶大書信沿着同樣的線索而發展。信徒因着耶穌基督(猶4)「同得救恩」(猶3)。天父已將祂的愛加給他們,耶穌基督也保守他們不失腳(猶2;參:24~25節)。然而,猶大也強調了「未然」的一面:那些放縱自己行邪惡之事的人在末日要接受審判(猶5~16)。在「已然」和「未然」的過渡期間,信徒必須保守自己在神的愛中,不可遺棄一次交付給他們的真道(猶3、20~21)。

 

啟示錄

啟示錄的特色是:神拯救的應許在耶穌基督裡面得以實現。耶穌是「猶大支派中的獅子」,是「大衛的根」(啟五5),成就了神與大衛所立的約。因為耶穌的受死,信徒已經得着釋放,脫離他們的罪,甚至現在就被建立為國度和祭司(啟一5~6,五9~10,七14)。在啟示錄一章12~20節的異象中,我們看到耶穌就是但以理書七章所預言的「人子」,祂有管轄死亡和陰間的權柄。所以,即使現在,信徒也可以憑大無畏的信心面對死亡。萬有的創造主神(啟四章),也是藉着基督施行救贖的神(啟五章),而且,由於基督在世事奉的結果,神差遣聖靈進入世界(啟五6;參:一4)。在十字架上,撒旦已被擊敗,並且被逐出天庭(啟十二7~10)。結果,因着基督的血,信徒可以分享基督對撒旦的勝利(啟十二11)。

因此,在啟示錄中,「已然」雖然沒有被忽略,但它的焦點肯定是放在「未然」上。但同時我們必須看到,「未然」成份的實現已經因着基督的死和復活而獲得確保,因此,作者教導信徒要對最後的勝利有完全的信心。啟示錄瞻望耶穌的第二次降臨,那時,祂要終結歷史,獎賞信徒,並且懲罰悖逆者。基督的再來提醒信徒必須忍耐並持續地相信,直到那日(啟二1~三22)。實際上,有關忍耐和忠心的勸誡(如:啟十三10,十四12)是在末世論的背景下發揮作用的。讀者必須繼續不斷地相信,以便在耶穌再來之日得着末世的獎賞。毋庸置疑,審判的主題遍滿啟示錄,該主題提醒讀者:罪惡必不能得勝;相反,那些逼迫耶穌基督教會的人,或者那些與那獸—巴比倫—和假先知結盟的人,注定要被擊敗。新天新地正要到來(啟二十一1~二十二5)。在那裡,神要字字句句、全然實現所賜的應許。但是,應許的總綱和要旨在於:神和羔羊要與信徒同住,並且永永遠遠同住一起。所有聖經神學的壓頂石可以簡單概括為「他們要見祂的面」(啟二十二4)

 

附註

[1] 「已然又未然」已正確地成為新約神學中的常用語。
[2] 路加福音提及神的指頭(路十一20,《和合本》作「神的能力」),而不是神的靈。
[3] 關於馬可福音「新出埃及」主題的一個卓有成效的研究,見 Watts 2000。
[4] 本書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將會剖析基督論的主題,因為基督自己肯定是新約神學的中心!
[5] 關於永生這個主題,見第二章較詳盡的討論。
[6] 見 Gaffin 2006: 60-63。
*   編按:直譯為「藉着信稱義」與「藉着行律法稱義」。本書仍採傳統措辭。
[7]  Martyn 1985。
[8] 如 Rhee 2001: 51-52 所主張的。
[9] 今天,大多數學者都主張彼得後書是託名的作品,但筆者在這一點上不贊同新約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為本書信確實是彼得的作品(見 Schreiner 2003: 255-76)。因此,筆者在本書中抱持的立場是:彼得後書確實是彼得的作品。

No Comments Yet.

Leave a comment